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读书是一个很好的事。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可以启智,可以培养技能,可以升职加薪,可以和喜欢的人有更多共同话题。按照中国传统的观点,读书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人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有一句话很流行:“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路上。”
在把读书推得这么高的同时,是很多人发现的“然并卵”现象。具体就是,即使买了很多书,买了kindle,也花了很多时间去读书了,但是似乎读书除了和别人看电影,看电视剧,玩游戏一样打发了一些时间外,并没有给自己带来真正的补益。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原本读书,是希望它能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好,不断在生长,也更强大的人呀。
本文就是来尝试回答这个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从读书中所获如此之少,以及,如何真正地通过读书学习和成长。我主要从以下几个读书容易犯的错误说起:1 读书本身态度不对 2 读书动机不对 3 读书方法有问题
一、读书态度不对
在我们读书时代,我们在老师和学校的影响下,把读书氛围“课本”和“课外书”。我们对待这两种类型的书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读“课本”的时候,我们是诚诚恳恳的,即使它们枯燥,我们还是会花大量时间去阅读,去理解,甚至背诵。而且,还有考试作为反馈,提醒我们对所读的“课本”的学习程度。
而我们对“课外书”的态度就不同了。我们把读课外书当作一种消遣。于是其一是,我们选择课外书的标准就是是否有趣,好玩。我们一般会选择小说,传奇,绯闻小报这样的内容读。其二是我们读的时候,是一种速览的态度,并不会有太多思考,更别说仔细理解和摘录了。
上面这样的态度,在以前的读书时代或许无所厚非,毕竟那时候我们本身就花了大量时间在读“课本”上。但是在毕业后,我们还用着上面的分类法,用看“课外书”的态度来看书,那就差之远矣了。
在毕业后,我们脱离了正式的学习环境。从这个时候起,自我教育就成了主要的学习和自我成长的方法,而读书就是自我教育的重要一环。在这个时候起,我们不仅仅为了娱乐而去读一些小说,杂志,同时,我们还要主动地为自己选择一些社科类,技能类,专业类的书来阅读。在读这些书的时候,我们不能用读武侠小说的态度来阅读。用那样的态度,我们只会觉得书无聊,看不懂,很快放弃。
如果书是理论性的话,就需要大量的思考,在阅读中体会到书的本身的内在联系。
如果书是技能性的话,就需要大量的练习,在练习中逐渐熟悉和加深理解。
如果是专业书的话,就要对这个专业的其他方面有所联系,建立对这个学科更广泛的理解。
总之,上面这些都不是很轻松的态度。有时候甚至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但是最终你会发现,这些才是真正让你成长,让你变得更有智慧,也在职场上不断前进的事情。
二、读书动机有不对
有的人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逃避。
比如一个人想变得更聪明智慧,变得能够独立思考,它就去选择去读一些逻辑学、哲学的书。在发现读了这些书后自己还是那么蠢后就开始喊读书无用。可是对于智慧和独立思考来说,重要的不是读书,而是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以及成熟的思考能力。而读书只是赋予你思考的路径和别人的经验。可是最终的思考能力,还是你不断思考和自我反省锻炼出来的呀。读书能够加速这个过程,却绝对不能代替思考本身。
比如说有些人感情处理不好,就会去读一些和情感相关的书,去读一些心理学(比如说武志红之类的)的书,人际沟通的书,然后用书里面的理论来指责恋人,说对方这里做得不符合理论,那里不符合理论,最终不但没有挽救感情,反而把它弄得更糟糕了。即使这些书是很好的,很棒的,它也不是用来指责他人的。我们读书最终目的无非以下几个:1 让自己更有能力。2 对他人更宽容。3 更接近事实和真理。读书不是指责他人和变得刻薄的工具。
比如说有人想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就去读管理学的书。然后从书里生硬地搬一些东西就直接实施,而不去管这些东西和自己所在的公司环境是否适应。而一旦出现不适应的地方,就责怪下属说他们执行力不够。
以上举的几个例子简单说来,就是人的懒惰性,想接着读书就可以逃避我们真正需要做的事情了。人追求捷径原本是没错的,是应该的,不过捷径最终是为了我们走向终点,所以我们要特别地学会警惕那些看起来是捷径,其实是死路的路。
三、读书方法有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但是从认知的角度来说,的确有一些读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
比如说:不做笔记不读书。很多人读书的感觉是读的时候很爽,觉得这书写真棒,觉得心情澎拜,可是过了两个月,你问他之前那本书写了什么。他除了说“那本书真的很棒,你一定要看”之外,根本讲不出书里的内容是啥。这个时候,学会记读书笔记就特别重要。读书笔记有两类,一类是对书中一些好的段落文字做摘录。第二种是对书的总体内容做总结。
比如说: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比如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比如说:保持持续的输出习惯,通过写作和给他人讲解当方式持续输出,以教为学。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只要能够高效率的读书就是好方法,不需要过分执着。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读书不是越多越好。这是一个焦虑和比拼,并因为比拼而焦虑的时代。在知乎上我经常看到一些人说自己今年读了上百本书之类的(之前还有个说自己一年读上千本书的)。读了多少本书本身意义不大,有时候数量只是一种自我欺骗的工具。真正有用的是质量,是“良质”,是自己知识和灵魂的持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