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马拉松赛事举办就像修地铁一样,只要是个城市就要搞。大部分体育赛事,都需要在体育馆举办,门票和广告收入还不够宣传和组织费用。马拉松比赛则大不相同:
1、不用场馆,投入还少,还好组织;
2、参赛门槛低,报名人多还有报名费;
3、拉动消费,尤其是餐饮、酒店、物流、旅游等领域。
4、城市宣传,赛场一般都选在有特色的地点。
总之,用一句业内人士的话说,成本2000万,收益2个亿,性价比最高,举办地的政府乐此不疲,参赛的选手也喜闻乐见。
可是,在刚刚结束的西昌邛海国际马拉松上,有个“负重跑”的参赛者火了,事后发朋友圈:西昌马拉松休闲跑完了,最大的收获就是打包了慢慢的能量棒,负重跑7公里,有人叫他:拾荒型跑者。
这张照片引起了网友的一致谴责,照片上的参赛者自然也成了众矢之的。可是大家忽略了一个细节,打包能量棒后,还大摇大摆拎着跑了7公里,难道拿多少没有人管么?
答案是确实没人管。
这几个能量棒确实不值钱,几万人的比赛如果逐个统计分发,不现实成本也划不来。再说,发东西的工作人员也不耐烦,早发完早下班,后来的没领到只能怪你跑得慢。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很多人就不单单是冲着比赛去的,这也不能全怪他们。不少马拉松比赛报名有压力,为了吸引参赛者,举办方把宣传点放在了补给站上,上海马拉松在赛道旁提供烤全羊,武汉马拉松提供热干面和小龙虾,哈尔滨马拉松提供特色红肠。抛出橄榄枝,引来金凤凰;抛出自助餐,引来…
交个参赛费还能吃个自助餐,吃不完还可以兜着走,很多人就是打着参赛的旗号去吃自助餐。他们赛后首先问的是:吃的怎么样?
实际上,根据官方的报道,这次马拉松参赛2.5万人,年龄最大95岁,最小的5岁。不可否认,对于一部分人而言,马拉松比赛和广场舞本来区别就不大,不同的是户外运动完还有吃的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