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增“研学旅行”专业,行业洗牌要来了?
近日,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9年增补专业。
根据公告,此次增补专业共涉及7个专业大类,8个专业类,其中近几年十分火热的“研学旅行”被正式纳入到了增补专业。
教育部的这一公告给了市场2个强烈的信号,一是肯定了近几年开展研学旅行的成果与意义,二是预示未来研学旅行还将蓬勃发展。
在专业的就业版块,教育部也明示了方向。主要在旅行社、相关旅行景区(点)、文博场馆、公共文化场馆、研学旅行营地(基地)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研学旅行运营、设计、咨询、营销、方案实施等工作。
研学旅行为什么这么火?
那么,究竟什么是“研学旅行”,它和以前就有的游学、夏冬令营有何区别?
研学旅行的兴起,和2016年国家的一纸文件有关。
2016年年底,教育部等11家部委发布促进“研学旅行进入中小学的意见”,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支持研学旅行,文件中明确指出: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专业的就业版块,教育部也明示了方向。主要在旅行社、相关旅行景区(点)、文博场馆、公共文化场馆、研学旅行营地(基地)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研学旅行运营、设计、咨询、营销、方案实施等工作。
孩子参加研学旅行有什么好处呢?
1、集体生活的意义
首先,研学旅行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以集体生活的形式,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探讨学习,这种形式是一种活生生的“课堂”,是学校生活的生动延伸,而这种集体生活是孩子成长岁月中非常珍贵的记忆,集体生活培养出来的团队观念和整体意识也是孩子“长大成人”的重要标志。
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需要遵守作息规律:什么时候起床、吃饭、出发;在一个景点停留的时间;晚上还需要讨论、学习,针对一个共同的课题或者一个任务,团队成员要配合默契,分工合作;而这些“项目制学习”是在祖国美好的河山间,在愉快的旅行过程中间完成,这就是研学旅行“寓教于乐”的意义所在。
2、个人价值的体现
不仅是团队观念在研学旅行中得以强化,而且,一次策划有力、组织得当的研学旅行也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意识。
比如一次研学旅行途中,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任务,有的是生活组成员,负责后勤服务;有的隶属宣传报道组,每天要当“小记者”,及时采访报道;有的是活动策划组,需要根据每天的活动路线,策划各种有意义、有意思的活动;有的是导游组,需要写导游词,每到一个景点,还需要给同学们讲解。
有个学生说道:他昨天晚上查资料,写导游词到了十一点,室友说他:“把导游词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从这个13岁小伙子的眼神里我们读出了责任和担当,这不正是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想千方百计教会孩子的吗?而这名男孩就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学会了。
研学旅行的意义正在于此:让孩子在真实的社会中去锻炼,在有设计的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角色意识和担当精神,让他们在压力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一定的任务,践行自己的责任,这种艰苦奋斗的过程,责任意识的养成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珍贵的!
3、让课本上的知识“鲜活”起来
研学旅行,还有一个大的意义在于:让课本上的知识“鲜活”了,让历史上的人物走下了“神堂”,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觉。
研学旅行,让孩子在快乐的旅行中研究学习,这无疑是孩子少年岁月中最美好的记忆,而且这种集体生活和工作分工,对孩子的能力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锻炼。
3“火热”背后,存在隐忧
自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两年多来,中小学研学旅行市场持续火爆。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过去几年,全国包含研学性质的公司多达44884家,仅2018年一年新成立的研学机构便有5934家,平均每天就有16家新的研学旅行机构诞生。
但目前研学旅行带队人员主要是中小学教师和导游。中小学教师大多是单科教学,缺乏跨学科能力,不太懂户外,不擅长安排吃住行等环节。
而导游大多对教学方法、认知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了解,缺乏教育情怀,大多停留在生活老师或服务员角色,在“学”的层面很难发挥作用。
因此,研学行业急需建立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照标准培养相应人才,逐步将研学人才培养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开设研学旅行相关专业正逢其时。
研学旅行是一个新兴市场,从政策与市场反馈足以佐证今后这将是一块大蛋糕,如何从这块蛋糕中切分自己的份额,这也是市场中各类研学机构要面临的新挑战。因为不断有行业新秀涌现,你的研学产品是否能在市场立足,创新力与性价比都将是一个评价的重要点。政策的放宽与教育机构的重视,务必会使得相关机构产生正面交锋,不过优胜劣汰是市场规律,千万别擦枪走火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