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知蜜读1064】 2018/11/13 星期二 荐书蜜友:书童珊珊
文: 凌想
1.
小男孩布莱德从六岁开始,有了一个形影不离的“朋友”。
这个朋友非常热诚,会随时随地、不分场合地会向人展示自己的存在。
这个朋友也非常调皮,每当布莱德想专心做事,他就会出来捣蛋,发出怪声、做出怪样,惹得众人纷纷侧目。
你也许猜到了——布莱德口中的这个“朋友”,就是妥瑞氏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抽动症。
在电影中的那个年代,妥瑞氏症还不怎么为人们所知晓,大家都以为是布莱德太调皮了,他是故意的。老师、校长、爸爸,每个人都在斥责他——你怎么就不能控制住自己呢?!
布莱德的前景岌岌可危,照这样发展下去,他很可能变得自暴自弃、怨天尤人,从社会中逃离,封闭自己——就像妥瑞氏症互助会里的那些人。
幸好,布莱德有一个全然爱他、接受他的妈妈,与他并肩一起迎接挑战,面对质疑。
幸好,布莱德转学后遇到了一个好校长,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不一样”也是有价值的。
这两个人给予了布莱德温暖的心理底色,然而,他终究需要自己去面对妥瑞氏症。
面对这个顽固的“朋友”,布莱德的态度也经历了几次转变。
2.
一开始,他把妥瑞氏症当成敌人——
我一定要打败它!
我永远都要正面迎战对手!
是啊,我们都知道,有了“问题”,就要解决,有了“障碍”,就要克服,这才是勇敢。
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被妥瑞氏症打败,而是战胜了它,整个学生阶段,布莱德一直成绩优异,表现出色,实习也得到了好评。
在求职的最初阶段,他表现得很乐观。
当看到对方对他的怪声怪样表示疑惑时,他坦诚地说:我们来谈谈这个屋子里的大象(对方假装视而不见的妥瑞氏症)吧。
他以为坦诚可以换来理解。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几十次的求职碰壁,对方那种惊异、介意、怜悯、无能为力的复杂眼光他已经看得够够的了。
他以为自己战胜了妥瑞氏症,结果发现,妥瑞氏症依然是他实现梦想之路上的巨大障碍,一次又一次把他打得落花流水。
怎么办呢?
他转换思路,假装没有妥瑞氏症这回事,假装一切正常。
即使看到面试者面露疑惑的眼神,他仍然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侃侃而谈他的教育理念。
毫无意外,又是一次惨败。
这个问题他根本无法回避。
打不倒,又逃不了。
该怎么办?怎么办?
布莱德在又一次面试失败后崩溃了,他发泄似的猛捶方向盘,失声恸哭。
那一刻,他一定恨死了这个多年的“朋友”——妥瑞氏症。
他内心一定在狂吼:这不公平!为什么是我!为什么偏偏是我?!我已经这么尽力了,你到底想要我怎样?!
灰心丧气的布莱德有些自暴自弃,胡子拉茬,闭门不出。直到继母来看他。
他们聊起所谓的“正常”与“不正常”。
继母说:你有教学的天分,不是因为克服了妥瑞氏症的障碍,而是因为妥瑞氏症。
这句话让布莱德为之一愣。
怎么会这样?
这么多年,他心心念念想要证明自己打败了妥瑞氏症,想要证明自己是多么“正常”,然而,他从来没有想过,正是妥瑞氏症成就了他,让他成为今天的样子。
妥瑞氏症不是他的敌人,不是他的对手,不是他的障碍,而是他的朋友,他的良师——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巨大动力。
这是一个顿悟时刻。
由此开始,他才真正地释然了,放下了。
他不再想着如何战胜妥瑞氏症,也不再逃避——它就是我的一部分。
当内心疏通了,就会遇到对的人。
布莱德终于找到了一所和他同频的学校,两位校长很自然地接纳了布莱德和他的“朋友”。
布莱德很快赢得了孩子们的心。
因为自己的经历,他更能体会到孩子们细腻敏感的内心,他尊重每个孩子的“与众不同”,也用自己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无论怎样,都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能做到,你也能。
影片的最后,布莱德被评为优秀教师。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他衷心地表达了他的感谢:
感谢我这辈子最难搞、也是最执着的老师,我多年的同伴——妥瑞氏症。
3.
这部影片给我很大的触动。
在我看来,它讲述了一个人如何和自己的“问题”相处的故事。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自己的弱点甚至缺陷。
我们该如何面对它们?
是逃避假装看不见?还是想办法消灭它?还是学会与之共生共处?
——这是我们每个人这一生都需要面对的功课。
我想讲我的一个故事。
我从小就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表现之一,就是不是那么合群。
女生们那种叽叽喳喳的小圈子,我好像总是有点格格不入,融不进去。
尤其那种聊吃喝聊八卦的聊天,我总觉得没意义没价值,心里会有个声音一直在说:聊这些有什么用呢?
所以,在这样的场合,我总是讷言讷语、没有太多存在感的那一个。
我不太喜欢,也不擅长。
我更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下,二三知己促膝而谈。
我喜欢那种能触及内心、有所思考有所获益的聊天。在这样的情景下,我会倾听,也会表达自己。我感到很自在,很享受。
大人说我呆独了,说我内向。我也觉得这样不好。
从小到大,我特别羡慕那些“会来事儿”的女生,她们像一团火,总是能把气氛搞得热热闹闹,在社交场合游刃有余,永远不会发愁没有话说。
这么多年,我一直想让自己变得更外向、更开朗。随着社会经验的增加,我也确实更能适应这样的场合,看起来和别人没什么不一样。
但我内心知道,我永远也变不成我羡慕的那种样子。
几年前,做自我成长时,在催眠状态下,我看到了曾经的一个场景。
那是小学时的我,正和几个同伴在一起玩。
同伴们聊得眉飞色舞哈哈大笑,我在一旁也跟着笑,但神情却有些游离。
我内心对这些表面热闹却没什么实质内容的聊天不怎么感兴趣,觉得没意思。但又特别想融入她们,成为她们的一份子。
我怎么努力也做不到。
看到这个画面,我哭了。
是的,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的心结。
我觉得自己不够好,永远也达不到别人轻轻松松毫不费力就能达到的状态,永远也成不了别人那样开朗活泼。
然而,我的咨询师接下来的话深深震动了我。
她说:
你有没有想过,你就是这个样子啊。
你不喜欢肤浅热闹的聊天,你喜欢触及心灵的谈话,这很好啊。
也许这就是你的天赋,很多人一辈子可能都做不到你这样呢。
可能就是因为这一点,你才这么喜欢心理学,你今天才会坐在这里做自我成长。
你有没有发现,你其实很适合做心灵成长方面的事情?
我挂着眼泪愣在那里,愣了好久。
4.
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
我一直认为,别人是正常的,是好的;我这样是不正常的,是不好的。
我一直想成为别人的样子,却从来没有想过,我原本的样子也很好,这里面藏着我的天赋。
天哪。
我想起我和作者聊天时总是能聊得很深入,让对方看到从来没意识到的自己。
我想起自己对心理学持久的热爱,对探索幽微人性的痴迷。
我想起我和来访者的谈话给他带来的启发,给我带来的成就感。
我想起我写公号文章表达自己带来的价值感和满足感……
这些,像散落的珍珠,现在全都被串起来了。
一切变得脉络清晰。
我才明白,原来正是我的“不一样”让我成为了今天的我,让我做出了种种选择,来到了人生的此时此刻。
几十年来,我一直不能接受我的不合群,我的内向,我把它视为敌人、对手、障碍。
也因此,我一直不喜欢那个“不一样”的我。
我一直想要打败它,想要证明给别人看,证明给自己看——我是合群的,我是活泼开朗的。
然而,就像拼命摆脱自己的影子一样,这一切努力徒劳无功。
那个障碍、那个对手,一直都在。它就是我的一部分。
我之所以成为“我”,正是因为有它。
我对人感兴趣,喜欢深度谈话,这给我滋养,也促我思考。
我性格内向,这让我更敏于观察和感受,洞悉人性微妙之处。
我喜欢独处,这让我更善于自我觉察,不断精进。
如此一来,我的“不一样”变成了我找到自己的动力和线索。
在不知不觉的摸索中,我居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
感谢我的“问题”,感谢我的“不一样”。
当我意识到了这一切,耿耿于怀几十年的心结就此打开了,放下了,坦然了。
这几年,还让我感到奇妙的是,当我接纳了自己就是这个样子,不再去假装外向,不再去想着证明,整个人就会放松下来,反而打开了自己,更能融入群体了。
真的,接纳、绽放、真诚,自然就会散发出吸引力,吸引着别人想要靠近。
曾经参加一个工作坊,结束前每个人发表感言。一个年轻的姑娘,我们这几天并没有太多交流,但是她走过来对我说:我希望到你这个年龄,也会变得像你一样美好。
这样的赞美,让我很开心。
内心有个声音说:这个状态,就对了。
5.
一生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多困难,还有很多缺陷。
有些问题,我们可以解决。
有些问题,可能就是我们的一部分,比如妥瑞氏症,比如性格内向,比如抑郁,比如孤独,比如焦虑,比如自卑,比如疾病……
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它?
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课题。
如果把它看做对手、敌人,那么你会总想着战胜它,消灭它。
如果把它看作障碍,那么你会想着逃避它,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假装它不存在。
然而,你终究会发现,即使使尽了毕生的力气,即使走到天涯海角,它都会如影随形。
直到有一天,你转过身,认真地看着它,接纳它,重新认识它,然后,转化它。
从它身上发现你的与众不同,看到生命的韧性。
把它当作朋友,当作老师,让它成为你实现梦想的动力,成为你找到真正的自己的路标。
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会很难,也会很痛。
但最终,它会成就你,让你的人生更加丰厚,就像一粒沙之于珍珠。
所以,你的人生功课是什么?
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