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森流派概括化的语言赏析 :
为什么蔡琴老师的《恰似你的温柔》,能够那么红,传唱大江南北,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和回忆? 我们得从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的理论分析一下。
下面一段经典的理论剖析来自《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作者 斯蒂芬吉利根
艾瑞克森学派治疗师经常说话很概括化,而听上去非常具体。这个模式激发听者产生最适合他们个体理解,和需求的特定意义。 这有许多重要功能,例如,将责任重担转给来访者,使治疗师可以给予有效指导,而无需了解来访者体验的准确内容。从而减少了将策略,强加于来访者的机会,鼓励获得意义联想体验(联想诱导的主要目标);提供有关对来访者而言的重要价值信息,一句话,概括化语言是艾瑞克森学派方法的核心部分,有很多概括化说话的方式,但听起来却很具体,例如:
---------------------------------------------------------------
--- 很久以前那个特殊的时刻
--- 一个意料之外但很愉快的惊喜
--- 你经历过的最深的催眠
--- 许久以前,一次非常快乐的时光
---- 一种非常满意的感觉,
--- 你躲避了许久的那种未完成的,不愉快的体验。
-----------------------------------------------------------------------------------
--- 你也可以使用模糊的动词,比如,学习,体验,允许,发展,收集,探索,识别,意识到,开始,发现。
名词:
比如,
-----------------------------------------------------
你内心躲藏了很多年的内在小孩,
一个非常好的朋友,
一个特别的人,
缠了你很久的一个旧的人,
你真的很想接近的那个人,
一个故人,
一年级的教室,
有助于这个发现之旅的你自己很深的部分。
你很难忘记的一个人。
---------------------------------------------------------------------
这些例子每一个都用概括化间接的方式,暗示在记忆中搜寻特定的人,地点,世界,物体或过程等等,当在催眠互动中确定的说出时,这些概括化叙述,会帮助来访者沉浸于内部搜索,最终获得,特定的指示,每个个体获得的只是都不同,运用普遍性是尊重个体独特性的很好的方式。
蔡琴的一首歌:《恰似你的温柔》 , 非常能够诠释艾瑞克森学派治疗师的语言特点,经典案例: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哪一天?每个人的回忆都不同,却都以为说自己】
就像一张破碎的脸
难以开口道再见
就让一切走远【一切,究竟是什么?开始无意识搜索】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却都没有哭泣【我们?具体指谁?引起回忆,2个人,还是一群人】
让它淡淡的来【它是什么?来?来哪里?】
让它好好的去【去到哪里?】
到如今年复一年【如今?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首歌每年都会听】
我不能停止怀念【我是谁?】
怀念你怀念从前【你是谁?暗指谁?从前又是什么时候?高中,还是大学?】
但愿那海风再起
只为那浪花的手
恰似你的温柔【你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