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的死因及教学价值略论
祥林嫂是有着烈女不嫁二夫思想的,这从她改嫁的时候拼死抗争就可以看出来。但这思想并不足以让她走向死亡。况且她对守节也并不坚定,因为她改嫁后不仅没有出逃,反而和贺老六生下了一个儿子,并且我们从她再次来到鲁镇后讲故事时反复说的“我们的阿毛”而不是“我的阿毛”可以看出她对贺老六的真感情。鲁四老爷家第一次祭祀的时候四婶连用了两个“祥林嫂,你放着罢”来禁止祥林嫂摆祭品,祥林嫂也就不摆了,她后来也只是疑惑而已,为什么不让我摆祭品呢?这个答案是可以想明白的,就是因为自己改嫁过。但她也并不因此而沮丧,还是照样的干活,维持自己的生存。
祥林嫂命运的转折点在柳妈给祥林嫂讲了地狱的故事,祥林嫂听了之后没有丝毫的疑惑,毕竟柳妈是个“善女人”,她讲的大致是不错的。这次对话之后便确立了祥林嫂对于鬼神的信仰,她相信鬼神是赏善罚恶的,她很愿意在鬼神面前诚恳地表示自己的忏悔,很想赎清自己的罪孽。这便有了后来捐门槛的行动。门槛并不便宜,祥林嫂为此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花了一年多的工钱。
正当祥林嫂在捐完门槛后想拿祭品的时候,四婶的话“你放着罢,祥林嫂”彻底的击溃了祥林嫂。这番话和上一年的话何其相似,单是在语气上重了些,但祥林嫂听完后却精神崩溃了,小说中的描写让人震惊: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四婶的话到底让祥林嫂想到了什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提出这个问题来,同学们的普遍想法是四婶的话让祥林嫂认识到她捐门槛没有意义,她这一年多的努力是徒劳的,因为在四婶看来她身上的罪孽是不能赎的。这让祥林嫂的精神崩溃,才有了上文的反应。
祥林嫂最后走向死亡跟她精神上受到的打击是有关的,但还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我按照传统教学的方式让同学们从封建政权、族权和夫权、神权的角度让同学们分析鲁四老爷和四婶、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还有柳妈等人对祥林嫂的影响。同学们也认为这些人确实是这四者的代表,但这四者其实并没有真正让祥林嫂走向死亡,反而还不断了给了她生机,理由如下。
封建政权的代表鲁四老爷,在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确实是不大愿意收留她的,因为他“皱眉了”,但四婶留下了她。因为四婶认为看她“手脚壮大且顺着眼”,应该是个勤快人。祥林嫂也确实能干,鲁四老爷家这一年都没有添短工。甚至在祥林嫂婆婆把祥林嫂抢走后,卫老婆子来赔罪,答应给鲁四老爷再找一个的时候,鲁四老爷还说“然而......”他并不认为卫老婆子能找到像祥林嫂这样的女工。鲁四老爷实在是给了逃出来的祥林嫂生机,因为祥林嫂这两个半月的时间都白胖了,丝毫没有虐待祥林嫂和克扣工钱的痕迹。
后来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她已经是个失节的女子了,且有克夫克子的嫌疑,照理说是个不祥的女人,这一点连卫老婆子都很清楚,因为在四婶答应接受祥林嫂后,卫老婆子“仿佛卸了一肩重担似的嘘了一口气”卫老婆子是很担心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不收留祥林嫂的。但竟然没有,还是接纳了她,只是不让她参与祝福罢了。鲁四老爷又一次给了祥林嫂活路。
再看四婶,两次收留祥林嫂其实都是四婶做的主。至于说四婶把祥林嫂赶走,这实在是太委屈四婶了,祥林嫂都不劳作了,四婶都还只是当面说“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是不留她。”四婶并没有直接下逐客令,只是提醒祥林嫂罢了。作为一个主人,对待一个不劳作的女工,这话语实际上是希望她振作起来从新劳作,这已经非常客气了。
再看祥林嫂的婆婆和贺老六的大伯,逼迫祥林嫂改嫁的罪魁确实是婆婆,但祥林嫂改嫁后的生活确足以让当时所有的贫苦女子艳羡,因为嫁出去以后“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她不用受到婆婆的辖制,男人又本分没有恶习,外面又没有外债。改嫁不仅没有给祥林嫂带来灾难,反而给了她异常幸福的生活。
至于他的大伯也并没有在祥林嫂死了丈夫后就把他赶出家门,还是让他继续住在和贺老六家,只是后来儿子被狼叼走了,大伯才把她的房子收了。这也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决定,因为贺家的血脉都已经断了,祥林嫂连唯一的血脉都看不好,自己多少也是觉得对不起贺家人的吧,她能有多记恨大伯呢?被赶走的祥林嫂已经无家可归了,面对着丧夫丧子的命运,她并没有消沉自尽,而是自寻出路,继续到鲁镇上来谋生活。
由此看来,夫权和族权也并没有让祥林嫂真正往死路上赶。
柳妈除了散播祥林嫂的疤痕故事外,又有哪一点是可恶的呢?柳妈实在是鲁镇上唯一一个同情祥林嫂的贫苦民众。因为她和祥林嫂的对话最多,虽说告诉了祥林嫂可能出现的恐怖的结局,但同时也教给了她救赎的法子。小说中有谁给过祥林嫂建议呢,只有柳妈一人罢了。柳妈实在是同情和关怀祥林嫂的鲁镇上唯一的一个人,她并不带有任何自私的想法。
柳妈是神权的代表,但神权杀死了祥林嫂吗?看起来是的,至少祥林嫂死前还在追问“一个人死后,到底有没有魂灵的?”同学们普遍认为,祥林嫂是在惊恐中死去的,因为如果有魂灵的话,那她就会被锯成两半了。这多么恐怖,至少小说中柳妈说完这个恐怖的结果后,祥林嫂“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
但这个理由其实并不成立,因为小说中很清楚的写了“庙祝起初执意不允,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庙祝知道祥林嫂罪孽深重,所以要了十二千大钱。庙祝答应祥林嫂捐门槛其实就是对她赎罪的认可,只要捐了门槛,罪孽也就可以赎清了,神灵自然就不会在她死后对她施予惩罚了。这是非常清晰的思维逻辑。
照理讲,神灵都可以宽恕,人们也该宽恕了吧,自己的主人也该宽恕了吧。小说中还特别的提到祥林嫂用一年多的工钱捐完门槛后祥林嫂“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四婶听完后并没有否定祥林嫂捐门槛的行为,这也就等于是默认了。相信祥林嫂在这之后一直到祭祖前的时光内心都是舒畅的,鲁镇的人们对待祥林嫂的态度应该是有所改观的吧,因为“这个地方的人们照例信鬼”,捐门槛赎罪的当不止祥林嫂一个,既然祥林嫂已经赎罪了,那么,出于对神灵的敬畏,也应该对祥林嫂不再鄙夷了。电影《祝福》当中的阿香和柳妈便觉得祥林嫂的罪孽因为捐门槛而赎清了。但让祥林嫂没有想到的是在祭祖的时候,四婶还是让她不要碰祭品。这让祥林嫂的精神彻底的崩溃了。
原因何在?我觉得她并非真的认为鬼神不会原谅她,因为她已经捐过门槛了。她死后必定是可以得到鬼神庇佑的。但鬼神只管她死后的情形,她没有想到的是同样应该相信鬼神的四叔四婶(文中有两处明证:一处是“我”面对祥林嫂第一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时的心理活动“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一处是四叔对四婶的提醒“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既然承认祖宗,那当然也就认可鬼神了。)却断然否定了她在鬼神面前救赎的行为,仍然不让她摆祭品就是明证。她知道自己的罪行在生前是不可能被自己的主人宽容了。主人一方面信鬼神,要祝福。一方面又不允许自己按照鬼神允许的方式来赎罪,这实在是让祥林嫂无法释怀而陷入永远的苦闷了。
我以为这才是让她精神真正崩溃的原因,她开始不相信人们了,她怀疑的是多变的人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仅仅从批判封建礼教对愚昧民众的戕害的角度来理解祥林嫂这个角色的意义那就小看了鲁迅先生作品所承载的意义了,鲁迅先生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恐怕不是这么简单。毋庸置疑,《祝福》对于鲁迅先生的意义是非凡的,因为《祝福》所收入的小说集是《彷徨》,而且是第一篇。这让人不得不进一步思索这篇小说的传达出的作者意义。
鲁迅先生在他的《题<彷徨>》诗中写道“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鲁迅先生走上文坛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写小说确有开启民智的意图的。但他对于自己能贡献多大的力量来影响民众,内心其实是怀疑的,这种怀疑在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的自序中就已经明示了:
我懂得他(金心异)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鲁迅先生认为当时的中国就是一间铁屋子,当时中国的很多民众就是铁屋子里快要闷死的熟睡的人们,如果把人们唤醒,未必就会给他们带来好处,反而可能增添他们临死前的痛苦,因为铁屋子很难打破。不过,金心异告诉鲁迅先生被唤醒的人有打破铁屋子的希望。鲁迅先生觉得确实不能太悲观才愿意一试的。
但鲁迅先生在努力唤醒众人的过程中发现,情况确实如他当初料想的一样的,人们的思想太难改变了。麻木的民众并不会因为启蒙者的行动和劝说而改变多少,他们即使听懂了启蒙者的训诫,也会各自怀有自己的心思,最终以自己的利益取舍来衡量启蒙者训诫的作用。一如小说中的四叔和四婶,四叔作为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为了自己家的利益,不还是让已经失节的祥林嫂在家里做工吗?只要能劳作就行,失节女人的身份是其次的,理学“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告诫在四叔那里也只是祭祖的时候有效,毕竟他是鲁镇有头脸的人物,让外面的人知道他允许一个失节的女人祝福,这对他的名声不好。而那些按照启蒙者的方式去改变的年轻人又似乎显得更加的苦闷了,有的结局也并不一定就好(《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几个进步的青年不就被杀了吗?刘和珍不就被杀了吗?他们多少都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影响),这并不是鲁迅先生想看到的结局。
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会不会承载着作为启蒙者的鲁迅先生的思考呢?从小说来看,柳妈实在可以说是一个启蒙者的角色,她让本没有鬼神信仰的祥林嫂有了鬼神的信仰,祥林嫂照着柳妈的方式去做,本想得到一个好的结局,没想到却加剧了自己精神的负担,快速的走向死亡。这也是柳妈绝对没有想到的吧,柳妈若知道她的话语会给祥林嫂这样的一个结局恐怕也就不会劝祥林嫂去赎清自己的罪孽吧。祥林嫂在确定鬼神的信仰之前不被允许参与祝福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鲁迅先生在他的《华盖集·北京通信》中说:
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然而向青年说话可就难了,如果盲人瞎马,引入危途,我就该得谋杀许多人命的罪孽。
所以,我终于还不想劝青年一同走我所走的路;我们的年龄,境遇,都不相同,思想的归宿大概总不能一致的罢。
由此看来,祥林嫂的转变乃至于走向死亡的过程实在是鲁迅先生对于自己作为一个启蒙者对于改变社会上人们思想实际作用思考后的一个载体,也许我们在引导批判封建礼教的罪恶之后再从这个意义上展开对祥林嫂形象的解读教学更能够明白鲁迅先生作为一个关心民瘼者的内心的苦闷和痛苦,才能进一步理解做出“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个决定是多么的不易,才能进一步理解鲁迅先生选择从精神上唤醒民众这条道路有多么难行,才能真正明白鲁迅先生的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