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1988》的第一集,作为二女儿的德善跟爸妈发火,责问为什么父母总是偏心大女儿和小儿子?
起因是明明一样的荷包蛋,只剩下两个要分给爱吃荷包蛋的大女儿和备受疼爱的小儿子。
被冷落很久才从内心爆发的难过,是这个世界上无比落寞的事情啊。
晚上在德善回家的路上,爸爸在等着她回家,请她吃她中意的零食,爸爸谦然地说:“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教育儿女,也是第一次学着当爸爸,大女儿要教育,二女儿要疼爱,小儿子也要学着忍让,德善啊,原谅爸爸吧。”
那个总是吵闹又忍受着的姑娘,在爸爸的话里找到了久违的理解。
这种家人间无需解释就能彼此释然的能力,是久在他乡不能共享感召力。
只能一遍一遍地温习与此类似的场景,用来达到内心的共鸣和对记忆温暖的召唤。
这部剧戳中泪点的地方太多,家人之间不用言语就能默契达成共识的能力,是让人看罢无比动容的部分。
都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力,贯穿了每个家人之间,从性格塑造到为人处事的方式,没有一种方式能重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就算哪一天,个体脱离了原生家庭去生活,这种影响力还在,它可能是在一次又一次面对困难的解决方式,也可能是因为不知道却能生出的本能反映。
这是一种就算你不去刻意学习,但还是在内心骨子里遵循的生活方式方法,高中物理说过,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换到这句话的语用逻辑里,依旧适用的。
有一天,爸爸问我微信的小视频怎么用,他说这个视频总看到别人发,自己却不会发。
他很小心翼翼,粗粗的手指在手机屏上不自然的滑动,一面担心自己的问题太简单,一面又顾虑不安的眼神,看着孩子是否会耐心的教自己。
在一次又一次的耐心教爸爸微信所有功能的时候,心里突然有点慌。
小时候那个一字一句耐心的从1234到唐诗宋词,教你认字归诫你习惯的爸爸,也开始变成最初的样子。
需要你也开始付出相同的部分,开始疼爱体恤身边的父亲。
他在一次一次的为这个家庭遮风挡雨,也曾在难过的时候失意沮丧,也曾因为不懂得问题开始小心翼翼的样子,让人无比心疼和疼痛。
那天家里人都在看电视,看到关于老人的节目,我说:“爸爸,你什么时候会想奶奶。”
爸爸明显低一分贝的声音,他看着旁边坐着的妈妈说,自顾自的说:“妈走了太久,我都记不得她的样子,只是难过的时候也会想,想着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也曾有人为自己遮风挡雨。”
那个无所不能的超人,因为思念而异常温柔的面孔,因为想念太盛而略显哽咽的声音。
张爱玲说:“中年男人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他们睁开眼,身前是无人认同的路,身后全是抓着他需要依靠的人,他的苦无从诉说,他只能打碎了牙往心里咽。”
初中的时候读,只觉得哭了累了说出来有大家分担就好啦,后来再读才知道,他们说不出的苦闷,是生活的无奈。
曾目睹酒桌上拼命劝酒的人,那些让人无比厌恶的劝酒令,一次一次的举杯跟爸爸说,我们是朋友啊,不喝没有诚意生意怎么谈,喝多了才是真朋友。
然后看到醉酒难受回到家的爸爸,一万分的心疼,他却说:“我也不想喝的,可是没办法。”
没有办法改变的称之为生活的部分,就一点点撕裂人内心的心疼,这个与自我无关,与家庭有关的改变,随着长大才慢慢了解的感受。
以前认为不喜欢的人远离就好了,干嘛委屈自己,后来也开始知道,有关生活这道命题,与父亲相关的人事,除了感情还有利益共同体。
因为利益共生,又异常寡淡的交情,以前认为的人生是福来福往,才知道以后的人却都是迎来送往。
后来思考这个难过还有无法理解的部分,才明白世上的事情,哪有称心如意,只是押上了生活的赌注,陪着笑意的逢迎。
单刀赴会的英雄,一直是武侠世界里最孤独又最热血的存在,之于父亲,生活也是这样的啊。
在不带血的生活世界里厮杀和拼搏,为了留住这生活的世界里的一点暖意,渴望保护的部分便是家庭这个存在。
可我的爸爸,他也曾是爸爸掌心里的宝贝,却愿意成为这个家的盾牌。
爸爸儿时也曾奔袭过山丘,去抓鱼玩耍,也曾淘气捣蛋被父亲责骂,他玩耍的地方已不复从前,那块土地也成为爷爷奶奶的长眠之地。
荒丘之上的艾草丛生,齐膝高的深草被风拂过也曾低语说过的话,这里是爸爸的童年也是承载着亲情一个记忆的存在。
爸爸也曾是少年,想过一生漂泊,也想过四海皆空。也曾热血沸腾,忘怀天下,然后几两好酒,三五好友。
那个记忆温度恒定的地方,是爸爸的青春。
有温度的大孩子,是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