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句话曾经在卤煮上一部手机备忘录里整整躺了一年,然后随机仙逝。
我发现自己原来并不喜欢它。
(一)
人总对自己从未经历过的生活投去钦羡的目光。
昆德拉说得好,生活在别处。
当下,总在生存。生活,维持着处子之身在别处静候。
其实,它并不是自己跑“别处“去的,是人自己把它藏那儿的。哲学家文学家各种家们不把它放到未来(因为未来是可达的),而是把它放到过去,一遍遍渲染,符号化,直至成为一个永不可及的理想,犹如一口深井中的倒影。
怀旧病,从古至今的文艺顽疾。
其实想想,幽怨地怀念过去和跃进地扑向未来,本质上,是一样的媚俗。
没有经历过的日子,你如何判定它是快乐的?如何证明它不是意淫?如何能否认它不是逃离现在的一种方式?
80、90年代出生的你像你家太奶奶一样倒过痰盂屎桶,每个月磕磕巴巴数着有限的粮票,半夜心脏绞得睡不着没钱看病第二天还得起来拉扯七个孩子吗?
难道,现在真的如此不堪?
的确,日子好像太重了。
技术发展,带来的是时间的高度压缩。
对我来说,北京的时间浓度惊人,这两年,好像把七八年浓缩着过完了。随着越来越深入一切,不知命运是否会把我卷入更加动荡的变化之中。
变,是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东西,人无时无刻不在急速应变之中——高密度的相遇,高频度的消费、高速地爆红、衰落、再崛起…..
因为我们活在一个丰饶经济的时代。
既是丰盛,为何人还在害怕抵制现在?
因为我们真正恐惧和愤怒的,是自己的无能。
“明明那么多的机会,那么多的可能性,一个都不属于我,一趟顺风车都没搭上,真的好怕自己会赌输啊!“
平凡的时代,平凡成为一种合理。就跟穷的时代,人人都穷一样。机会均等让一切都那么有安全感。
而在这个机遇疯长的时代,你不努力不机灵不费尽心思,就只能平凡,一丁点机会都没有。
人活着的赌注成本越来越高了,而大部分人本性,都是胆小的。
有一种痛苦,叫做害怕未来得不到,捆着现在放不开,于是只能逃往过去。
要么处心积虑,要么甘于平凡。
谁让你活在一个与懒惰格格不入的时代。
另一个让我们害怕这个时代的原因在于——死亡。
人都是怕死的。
快速迭代的东西,总让人联想到死亡,就像细胞与生命。大到资源、环境,小到每天与家人的陪伴时间。
在这个碎片横飞的时代,我们隐隐不安,寄希望于过去的田园。
那时日子很长,时间很稀薄,日复一日到大多数活得好像并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似的。
那样真的好吗?
死亡会摧毁一个人,但死亡概念的存在,却能拯救人。
得过大病的人,总是最珍惜现在;患过哮喘的人,总最呵护当下每一次平凡呼吸的人;得过肠炎的人,总最小心地咀嚼品尝美味;失去过亲朋的人,总最能感知每一刻的陪伴。
另一方面,这个世界只是加快了速度,却并没有真的缩短生命。
正因一切都在提速,才有了盈余——它让我能够把一条命,化成很多副面孔来活;把一个时间,裂变成多重时刻来体验;把一颗心,放到不同类型的人身上去;把一种技能,应用到不同的领域之中……
它解放了劳动,释放更多生命力,让人可在有限里穿梭更多时空。
反过来想,从前,只够爱一个人。你确定那就是爱情?而不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无可选择?
不管怎么酸溜溜骂着现在,还是得承认,你无时无刻都在占着这个时代的便宜,它让你没变成一个读不了书,早早嫁人,一无所知怨气逼人而毫无意识的村妇(那也是一种幸福,不知者无苦)。
18岁的时候,自己喜欢听民谣,追忆那些未曾参与的时代,天真地觉得一穷二白才是真幸福。
现在不再这么想,与其去人工过滤PS一段岁月,把它当做一个纯洁女人高高供起,不如勇敢面对现实里真实的复杂——放胆去爱,努力工作,嬉笑怒骂,尽兴就好。
享受当下吧,因为这一刻,就是你仅有的,全部的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