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应志刚
虽是奉化人,到溪口游玩,却是工作以后的事。
那时,从城区到溪口要坐一个多小时的车。
因为家境贫寒,车资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我是万万不敢向父母讨要的。
年少时的我,自行车两个钟头不能来回的路程,算是远方了。
兜里掏不出一根白水冰棍钱的我,远足,向来是不敢奢望的。
亭下湖,藏在深山,通往大山的班车,会绕着湖岸前行。但我不曾坐过,实在是山里没有可拜访的亲戚。
第一次带女孩子回家,第一次去了溪口,登了雪窦山,站在千丈岩上,第一次望见脚下千丈之外的亭下湖。
虽然,我曾通过家里的自来水管,喝了十多年的亭下湖水。
只是匆匆一瞥,又是十余年弹指一挥。
直到多年以后,带着妻儿返乡,因为车载导航出了毛病,到底与亭下湖打了个猝不及防的照面。
那时天色渐晚,烟霞笼罩着湖面,四周的山林升腾起雾气,宛若行进在不知未来的梦境。
妻子受这景色诱惑,不住发出惊叹。
我却忙于打探归家的路途,忙乱间憋出一身的汗,自然无心于这风景。
但终究心有所念。归家的时间多了,慢慢就熟悉了家乡的道路,每次返乡总念着要去一趟亭下湖。
却也是诡异,那次的惊艳再未重现,或是我归家的时节大都在清明,难得遇见碧天晴空的缘故。
今年清明照例回乡祭祖,待的时日比往年多些。
一天中午,酒后无聊,堂兄弟拉了外出游荡,问我想去哪里?
奉化城早已不是我年少记忆中的模样,那些在孤寂年华温慰于心的“老地方”,已是荡然无存。
迟疑了一阵,说,“去亭下湖吧!”
天空飘着细雨,黛青色的山,云雾弥漫,似绸带蜿蜒于山脊之间。
亭下湖宛若镜面,却是灰色的基调,缺乏光影对比的风景,迎合着内心淡淡的愁绪。
绕湖一圈,与兄弟聊着琐事,路途在山脚下撒了一泡尿,山野的风吹来,夹着雨丝,沁凉入心。
接连打了几个寒噤,暌违了一年的感冒,在下午如约而至。
次日,天却放晴了。气温飙升到31度,是个晒春踏青的好天气。
头昏脑涨了一晚的身体,仿似也得了神力护佑,也是不想辜负这春日的暖阳,午后独自外出。
原本只想在弥勒大道空旷的公路上兜个风,却看两侧桃花已落,不觉有些伤情。
不知为何,又往亭下湖驶去。
我知道正午的天色并不适合拍照,而我恰恰又是借口出去拍照,回应家人出门前的询问。
难得回乡,我清楚他们有很多话要跟我说。
却是奇怪,好似所有的话都在外面跟别人讲完了,回家之后,我宁愿坐在院子里发呆,也不肯坐下来陪着家里人聊天。
似乎,在自己家里,坐着说话,有那么一丝让人拘谨的一本正经。
艳阳之下的亭下湖,风光旖旎。
我向来不善于用细节去描述眼中望见的风景,但那天湖光山色的确美到极致。
原谅我内心的逃避,没有把这美好景致说与你听的情绪。
依旧是绕着湖在盘山公路缓缓前行,直到施工阻断了行程。
我依着车窗,望向头顶的一处白练,那是我和我的初恋,曾经站立过的地方。
那时,我们在山顶,望着亭下湖。
此刻,我站在湖岸,望着千丈岩。
人生兜转,有些人会在不经意的拐角重遇,有些风景,却是倒置了空间。
我抽着烟,向久远的爱情致谢。
那些云淡风轻的日子,说不上美好,似我贫瘠的少年时光。
但,为何总是在梦里,让我潸然泪下。
知识点:
亭下湖,原名白龙潭,因位于雪窦山御书亭下和地处亭下村而得名。
20世纪40年代,蒋介石曾设想于此修建一处人工湖,作用于鄞奉平原的农田水利,后因时局动荡、战事纷纭而告吹。建国后,浙江省水利厅根据奉化江流域规划,于1978年1月动工拓展白龙潭,1985年9月竣工后,蓄水量相当于7个西湖。
亭下湖岸线长42公里,遍布奇峰幽谷,北与妙高台、千丈岩、雪窦古刹相邻,为溪口风景名胜区三大景系之一,被誉称“浙东明珠”。
湖区林茂幽深,湖内有三个岛屿,数个半岛。湖区因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自然地形成内、外两湖和一条长5公里的小三峡。两湖一小三峡四周群山拥翠、峰峦叠嶂,湖中心岛屿罗列,波光潋滟。
湖中心的大晦、小晦峻岭,因唐代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引兵过境而得名,宋代高元之曾写有“大晦出小晦,过尽群峰翠,寒云抱幽石,瀑布泻云背”之佳句。现被湖水淹没的原历史遗址有剡溪书院、白云书舍和比雪窦寺规模还大的韦陀菩萨寺院。
应志刚:浙江宁波人。
任职媒体20载,曾任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人民网苏南频道新闻中心主任、中国日报网江苏频道总编。2015年创办苏州博采众创传媒有限公司。
旅行达人:乐途灵感旅行家(央视形象代言人)、同程旅行家、驴妈妈旅行达人、途牛大玩家、中国国家地理网专栏作者等。
文旅作家:已出版《混在美女如云的日子》、《最高使命》、《突然有了乡愁》、《散落一地的温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