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次的考古和文物分享之后,感觉对中国历史有了更系统的一个认识。以此为契机,对于爱好文学的的人来说,有必要了解一下中国的文字起源和文化传承,于是就买了这本书,余秋雨老师的《中国文脉》。
梳理历史
从最早有文字记录的甲骨文开始,我们祖先从大自然和乡野间汲取灵感写出了充满人间情味的《诗经》。之后出现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各种思想流派影响力空前绝后,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就是来自我们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创立者“孔子”。之后秦始皇统一文字,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基础。
之后的魏蜀吴三国两晋时期,出现了文化的三个高峰,第一个是司马迁的《史记》,他以一人之力写下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从此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规范,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的国家、第二个是有名的“三曹”,历史上的皇帝很多,但诗人皇帝,尤其是父子三人同是文化巨人的只此一家、第三个是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桃花源记》构筑的理想生活是多少乱世人心中的向往,他对自然景色和农村生活的描写回到了我们最初的“诗经”,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
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文化融合时期,上学学过的《木兰诗》,讲了一位替父从军的女子,从小就很喜欢它的“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精神。之后到了我们古代浪漫文学的高峰,就是千百年传唱不衰的“唐诗”。从“初唐四杰”,到唐中期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每个人的作品都精彩绝伦,让人拍案叫绝。晚唐的李商隐,被“六神磊磊”老师形容他能撑起一个宇宙。五代十国不得不提的就是我们的南唐后主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多么哀怨,多么美的诗句,不像出自一个国家统治者之手。
接下来就是我们熟悉的“唐宋散文八大家”,我最推崇的是苏轼苏东坡,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幽默智慧,深谙人生真谛。他的诗词豪迈大气,雄浑悲壮,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诗人对于沉浮荣辱都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诗中多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就像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诗的美,反映在人生格局上。
最早知道的是历史课学到的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曲的代表作,补上了我们国家戏曲上的空白。元朝还有一副位列十大传世名画的“富春山居图”,这幅画的作者黄公望,挣脱了宫廷绘画的陈腐与局限,将画面投向了广阔的山水自然,给后人留下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同时这幅画是黄公望在82岁所做,所以有人说“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
明代有一位影响重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哲学家,他就是“心学”的创立者王阳明,他的知行合一理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凡事遵循良知,但良知也需要时时格物;明知这件事是错误的,要勇于反抗,否则最后害的是你自己;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忧国忧民,出其不意,仅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平定了差点颠覆大明王朝的宸濠之乱。当然人无完人,不过这也正说明了先生的可爱不是吗?
最后说到离我们最近的明清两代的小说,四大名著名字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他们最初都是来自民间的说书艺人,这是不是也验证了那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四本中余秋雨老师首推《红楼梦》,说它“全方位的探寻了人性美的存在状态和幻灭过程”。受电视剧影响,总觉得这部小说有些凄凄惨惨戚戚,不如另外三部豪气有趣,看完这句话,准备买来读一读。
文化交融
记得学历史的时候,老师提到的最多的是不能孤立的看待中原文明,要将少数民族文明与中原文明结合起来。对于文化来说外来文明给我们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又与中原文明碰撞交融。就像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鲜卑、契丹、蒙古,直到近代的满族,汉族常常在政权被外族战胜之后却在文化上与外族相融,历史文化自有它的前进道路,大多与朝廷的兴衰关系不大。
文化的交融还必须提到佛教,它诞生于古印度,是一种纯粹的外来文明。在佛教之前,我们中华大地已经有前面提到的诸子百家,佛教能够传入中国并且被广泛接受,余老师用的四个字是“不可思议”。或许书读的不够多,或许阅历不够深,佛教,道教,儒家我了解都不多,但不知道为什么,佛教给我的印象最自然,最干净,可能是它的清净让我放松,或者它的的戒律让我信服,又或者它的超脱让人向往.....。余秋雨老师给出的三种不同审美境界的比较,我原文引在这里,希望有一天在此基础上,能够有自己的见解。
“儒、道、佛,一种是温柔敦厚,载道言志;一种是逍遥自由,直觉天籁;一种是拈花一笑,妙悟真如。中国文化人最熟悉的是第一种,但如果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和审美等级来看,真正不可缺少的是后面两种。在后面两种中,又以第三种即佛的境界更为难得”。
巍巍大唐
余老师说过,如果下辈子,希望还出生在中国,因为有唐诗。我非常同意,“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多么空灵优美,母语非汉语的人怎能体会其中的意境呢?唐诗又是多情的,他们的爱情、友情、兄弟情、君臣情......皆有它见证。
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描写的我们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了兄弟之情;李世民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是描写君臣之情的。描写友情的我要引一首我喜欢的白居易写给刘禹锡的诗“哭刘尚书梦得”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秋。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六神磊磊老师对这首诗的解读最让我感慨,伤怀。他是用了几句黄家驹的歌词:
前面是那方,谁伴我闯荡。寻梦像扑火,谁共我疯狂。沉默去迎失望,几多心中创伤。谁愿夜探访,留在我身旁。
唐诗是唐代的文化标签,我一直很好奇,中国经历了那么多的朝代和帝国更替,为什么在唐朝迎来了诗歌的高峰呢?“文化聚落”与一个空前绝后的盛世之间的关系,指引我寻找,思考。
文脉人格
荣格说,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因此,深刻意义上的文化史,也就是集体人格史。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每一种文化的背后,最让我们亲切的都是文化背后的作者,让我们感动的也是作者作品代表的人性。不同的作者,个人遭遇不同,写作风格也不同,不过打动人心的往往是感情。
大道至简,一直很喜欢英姐的一句话,:“情由心生,笔随心走,我以我手写我心,”这是我追求的状态,也是我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