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龙应台的《目送》。几年前读过她的《亲爱的安德烈》,好像感触并不太深,现在读《目送》,感觉真的不一样,大概和年龄有关吧,四十多岁读《目送》,感觉恰好,让人心境特别平静,安然。人过四十感悟人生,而这本书很多处是作者的所观所感所悟,并且有很多中年人所相同的经历,令你不由得会和她一样感悟生活,感悟生命,感悟自然……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时光的流逝和世间的变化,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从她那细腻的文字之中足以看出她的善和孝,对儿子朋友似的教导,如和风细雨;对父母的悉心照料,如春日暖阳;她还是一个有情怀作家,她用文章来讲述台湾与大陆是“子与母”的关系,用细腻的文笔描写父亲的思乡之情,进而表达父亲及自己想回“家”的那种情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在读《目送》之前,对这句话的理解一直是从父母目送孩子的角度来想的。孩子慢慢长大,愈发独立,逐渐远去追寻自己的生活,他们用潇洒的背影告诉我们,不必追。读到《目送》里的一篇篇文章,写母亲老年痴呆,连自己的儿女都认不了,作为子女是多么的孤独,凄凉,悲伤和无奈,尤其是第三卷里写父亲一点点变老、到逝去、最后魂归故里……突然就觉得,其实那句经典也是从子女目送父母的角度所写的,我们无法阻挡父母老去的这种绝望,看着父母一天天变老,看着他们离开这个世界,他们总走在我们的前面,用落寞的背影告诉我们,不必追。
毕淑敏先生的短文《孝心无价》中就有这样一句话触动着许多人:“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周国平先生也曾在他的散文中描述道:“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父母不在了,他的来路就变得模糊,去路反而敞开了。”
龙应台的母亲在晚年时得了老年痴呆,她一直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着母亲。经常打电话问候,虽然母亲早已认不出自己,但每次总是耐心的告诉母亲:“我是你的女儿……”包括每次见面总要这样。晚上陪着母亲睡觉,像带孩子一样用被子裹好母亲的身体,放母亲喜欢的音乐,躺在母亲身边等她睡着了,才起来工作。天微亮时,再加热牛奶给母亲喝。常常陪母亲散心、洗温泉,逗她开心,就像小的时候,母亲照顾她一样。临别之前,为了让母亲高兴,她会像哄小孩一样哄着母亲,叫她听话,为她细心擦指甲油,十个手指是十种颜色。涂完手指甲涂脚趾甲,涂完指甲抹口红、上腮红……总是行色匆匆的龙应台特意为母亲调慢了节奏。这样的细节,也在印证她的观点:“金钱”可以给过路的陌生人,“时间”却只给温暖心爱的人。
痛楚、无奈、隐忍、不舍……龙应台的这本书,真是道出了许多中年人的心中所愿: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健康快乐,切莫与我们渐行渐远。
也许我们尚算幸运,父母没有被病痛折磨,还有着大把的精力对着我们唠唠叨叨,瞻前顾后,可时间总是无情的,读《目送》,可知老之将至,知深情几许。愿我们感悟人生,珍惜当下,陪在父母身边时,期盼时光慢些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