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亲人生病,我从江南小城出发,辗转了四个城市,最终到上海某超级大医院成功看上了病,虽经历了人生种种无奈,见识了国内医疗的种种利弊,但好歹运气还不错,碰到的医生敬业,成功挽救了亲人的生命。当时我有一肚子苦水想吐,但是碍于手术紧急,术后一直忙于照顾病人,也没时间码字,想查阅些资料,想清楚了再说,以免以偏概全,过于片面与激进。可前天一早我突然得知一个阳光温和的朋友因为一场不成功的手术而突然去世,让我悲从中来,就在不久之前她还和我聊关于她看病的种种奇葩经历,如今想到这些,更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
普通人看大病的感觉就是一个字“难”。具体表现在方方面面:一是是挂号难,尤其是超级大医院的知名专家号,不管用什么办法一个月能挂上号已属幸运。二是转院难,我们的医保都在当地人力与社会保障部门,没有全国联网,必须在本市规定的医院才能够报销。要想转诊到大城市的大医院,由于涉及各地各医院利效益分配问题,正常转院不是那么容易。三是住院难,挂上了专家号,不代表你能够顺利得住进医院的病房。众说周知医院名气越大,病人越多,床位越紧张。四是抉择难,有些疑难杂症,人们并不能够完全的认知,有时候不同的专家会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那么当患者听到的方案不一致的时候,如何选择一条真正适合患者的方案,真的很难。医生有时候为了避免医患矛盾,会把自己可能承担的责任首先撇清,从来不会跟你说实话,而让没有任何医学常识的病人或家属来承担风险。五是康复难,如果是做了大手术,在北京上海这种医院,为了尽快的追求医疗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常会让做完手术一周的病人立即转到相应的康复医院进行恢复,所以会即使病人挂着各种血袋、尿袋,全身不能动弹,躺在担架上也会被救护车推出医院。六是收费贵,目前可被医保报销的费用还是非常的有限,如果得了大病的话,很多医疗器械和药品还是需要自费,真金白银绝对能救命,可也能毁了一个家庭,社会上因病致贫现象的出现正是如此,也有很多底层患者真看不起病。七是人文关怀难,从问诊到住院,到出院,整个一套流程感觉就像一条生产线,病人就像待加工的一个个产品一样被推进推出,医生不会给病人太多的交流,大部分医生因为超负荷的工作,对病人的态度也不会太好。八是杜绝医疗灰色地带难,正是因为优质的医疗资源紧张,给红包、托关系的事情还是普遍存在……
那么我们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国家不想把这件涉及民生的事情做好吗?其实还真不是。查阅了陈晓荣的《无尽的硝烟:医改十五年拉锯战》一文,明白了国家从2003年SARS爆发就开始了医疗体制改革。从当初的完全商品化和市场化,到目前政府主导,市场补充,愿望是好的,可实施起来却呈现如下两幅割裂的情景:在新闻联播里,医改成就巨大,6万多亿财政投入、全民医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而在老百姓眼里:体制内医疗资源进一步集中,超级医院不断出现,基层医院难以为继,医生抱怨收入低工作累,患者抱怨看病难看病贵,民营医疗乱象横生,医患关系紧张,恶性事件层出不穷……
种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医改的复杂性,庙堂上的人有自己的算盘,江湖中的人也有自己的算盘,政府有算盘,医院有算盘,患者有算盘,药厂有算盘。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制定政策时就变成各方利益的折中,执行起来更是唯利是图般走样。结果从外面看制度内每个人都像坏人,从里面看每个环节的人都很委屈。如果在这个体系里每个人都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可人人都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不顾整体,那这个制度执行到最后是群体利益的共损。目前面对这个复杂的让人头疼的医疗制度,我们老百姓患者往往是最弱势的一方,而我的那位朋友就是这种体制下的不幸者,作为个体她太渺小,她太相信这个制度好的一面,太相信医生了……
写到此,一阵心痛,欲说还休……天堂没有疾病,朋友你一路走好!谨以此文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