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下班,遇到一位朋友去接她上国学班的儿子,我们边走边聊。
她对我说,我送孩子去学习传统文化,主要是想让他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和品性,听话,稳重,孝顺,有教养。这样便于我管束,你知道的,现在的孩子可自我可叛逆了!……至于传统文化,说真的,里面有些东西我觉得是在扯蛋。
我问:扯什么蛋?
她说,像什么《太上感应篇》人天感应啊,《了凡四训》因果报应啊,这些,我都不信。
我说:你不信还送孩子去学?
话刚出口,就觉得自己傻,人家已经答过了。
刚讲的,她笑了一下,再说现在国学多热呀,学这个时髦,人都是一阵风,看别人穿汉服学鞠躬觉得好玩,有的孩子自己吵着都要去!
学习传统文化,如今的确是一股潮流。
来的人心态各异,学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有的学其皮毛,有的得其精髓,有的学偏,学变型,学走了样……
对于传统文化儒释道,不论是尚儒、修道、学佛,都会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到底要先信后学呢,还是先学后信?
信而不学,是迷信;学而不信,是盲学。
学和信,孰轻孰重,孰先孰后,不可不辨析明了。
常言道,“信耶稣,得永生”,足见基督教特别重视“信”。
佛教也一样,常规的修行次第分为四个:信、解、行、证。
首先是信,其次是解。信是相信,解是理解,行是实行,证是体证。
这是一般顺序。实际上由于个人因缘不同,很多人都难以做到一开始便“真信”、“大信”、“深信无疑”。
然而,佛的经教告诉我们,“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为无上功德母”,“信根成就,即为慧根”。信的功德太大了,能量太大了,你只要真正相信,就能契入那个境界。
我认识一位师兄便是如此。
他初识佛法半信半疑,总觉得——这是真的假的?修了几年,没有一点契入。后来某一天,他暗暗告诫自己:我一定要把所有疑虑放下,先相信这件事,从心底坦然容纳全然接受。后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他诵经时马上有了感应。
这叫“信了才能入”,真正的诚信,可以感通佛力、感应道交。不过更多的时候,大家都是“入了才能信”,怎么说呢?譬如打坐,当你有了一定功力有了相当定力之后,便会看见不同维次空间的景象,这时候,自然相信了佛经所讲。只是要到这一步,一般人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积累,除非少数天分卓绝大根器者。然而,如果你善根深厚,能一开始就深信它,即便尚无实修的功夫,亦能快速契入。
同样的道理,禅宗究竟看破、放下,玄妙也在这里。通常道理是人“看破了才能放下”,不过有时候,如果你一下实在看不破,不妨尝试让自己先放下一些东西,如此一来,你忽然发现反而能看破了。
学习儒家的典籍文化亦不例外。“诚则明矣,明则诚亦”,“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至诚通神”,这里面的“诚”即是“信”。一旦真信了,就能快速融入,各种境界现前,并通达无碍。
所以先信后学,就学的快。
这也是儒释道,包括世上所有的宗教,叫你无理由先相信它的原因。
那么先学后信又如何?
今日时代,知识爆炸,大家都被各种信息充斥了头脑,理性强大,逻辑思维高度发达,不会糊里糊涂就去信一件事,轻信是弱智的表现,何况,骗子又越来越多。
于是多数人都是先了解再去相信,觉得“有道理”、“诚然如此”,才会进一步学习。
学习儒家文化,包括阳明心学,大抵如此。
当你全面理解了什么是“良知”,通过某些事例和生活感悟确信人人具足良知,方能进一步学习“致良知”的所有理论,在生活中努力践行,真信不疑。
所以,先学后信,就信的扎实。
除了“先信后学”、“先学后信”,还有第三种情况,边信边学,或称边学边信。
什么是“边信边学”?——即半信半疑,在半信半疑中去学习,去探索,去深入。一开始就全信者凤毛菱角,一开始就排斥者,也不在少数。但是一个智者,会在观望中选择,在徘徊中试探,他没有深入,所以不便人云亦云,也不会断然否定,其实他走的是儒家中庸的路子,就是孔子四绝“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用这种态度处世应物,因为他采取了相对正确的方法论,因而最终能深入事物内部。
这种人在学习中,开始信和疑是反复交替裹挟前进的,二者此起彼伏此消彼长,随着他学习的不断深入,“信”开始显山露水,如跷跷板逐渐走高,最后独占鳌头。此时只剩下完全的信,无丝毫疑虑了。
其实这种态度或方法也无尚不可,古人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大哲学家尼采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说看书如果全盘接受,就好比让别人的思想在你脑子里跑马。他们的意思都是要求读者有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只要有这种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我们最终就会拨开重重迷雾,获得真知。包括许多科学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是这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在他推翻牛顿的狭义相对论基础上获得成功的,阳明心学,也是王阳明在质疑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上,提出了迥然有别的“心即理也”哲学体系,他们的这些真知灼见无不是自己学习、探索、实践的结果,倘若一开始就接受或排斥,也不会有后来的成就了。
所以边信边学或边学边信,并不是一件坏事。甚至是值得鼓励的。
最末一种是:不信不学。
对于这种人,我实在无话可说。既不相信,也不去学,看起来似乎很自然,顺理成章,可是致命的死穴也在这里,他从此远离了所有的羁绊和可能——真正了知、洞悉宇宙人生终极谜底的可能。
因为倘若信了,就会去学;而尝试去学,便可能信。只要是真学,就会真信。从这个意义讲,信就是学,学就是信。如同知和行一样,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信是学的结果,学也是信的结果;学是信的前提,信也是学的前提。
只有不学不信的人,油盐不进,无可奈何,你再着急也没办法改变他。他始终保持本来一贯的生命状态,如在无灯暗夜冒然瞎撞,如在迷航大海徒然飘泊,尚不自知。
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儒释道,无论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是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证明它们是圣人的教化,为千古不变永不磨灭的真理。对于圣言量,最聪明的做法就是真信不疑,无条件接受和臣服,沐浴在圣人圆融无碍的大智慧里,籍此改变生命的体量,提升生命的能量。
说到阳明先生,他的“心即理”、“人人具有良知”、“知行合一”等等都是圣言量,我们要先相信它,在信中去学,在学中增信,便能迅速进入良性循环,日臻无上妙境。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版权归『良知行书院』所有
转载请在相应文章下留言,不得擅自二次修改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