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有些寒冷的早春,挥别乍暖还寒的仲春,江南迎来暖和的阳春三月。此时,春天的倒数第二个节气——清明,如期而至。
清明作为一个春天的节气,提示农时,其实是在提示气候变化、万物荣枯。阳光越来越有力量,溪水越来越欢快,土地逐渐松润,空气更加清新,草木已然换新颜,花鸟重现。在这初现明媚的时光里,若不出门游春,岂不负了天地的一番美意?“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两千多年前曾子描绘的暮春沐浴游玩的画面,很是惬意。
春天里,不仅有春游,更有春祭。“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中国古人非常注重祭祀(天地与祖先)。春天祭祀祖先,开始是在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两天),到唐朝以后,逐渐放在了清明这天,当然在清明前后八到十天里都可以祭祀。因为春祭在清明,所以,清明不仅是一个普通节气,还成为了一个重要节日。
在我家那边,清明那天早上会做好米饺(大米做的饺皮包着馅,有十几厘米长,是我们的传统美食),吃过后面出锅的米饺后,带着祭品(两碗米饺、水果等)和香纸、爆竹、纸花,大人小孩一起去扫墓。在我到外面上学前,每年清明都是要去上坟祭祀,印象里大都是阴天,有时还伴着雨丝。清明祭祀我们并不怎么烧纸,而是重视“挂纸”——把纸放在坟头和坟茔上,如果怕纸掉落,往往随手拿个土块石块压在上面。所以,那些已经祭祀的墓上都盖满了黄色的纸钱。清明扫墓,我们一般叫“挂纸”,以前曾祖母说,挂纸很重要,挂纸如盖瓦。大概在他们老人心里,清明挂纸是给先祖们添砖加瓦一般,所以非常看重,表达着对先人们的思敬。
清明,包括过年祭祀,一般都是大人小孩一起去,这是一种传承。大人会告诉小孩,墓中的先人与自己的关系,告诉你怎么去看碑文,去追溯辈份关系和了解他们的事迹。有些祖先确实很久远,坟墓在山上很不好找,但清明这天还是会寻路祭祀、挂上黄纸。小时候有一次清明节,爸爸带我去找和一位伯父家共同的祖先坟墓,经过很多茅草和灌木找到了,碑后坟茔上是一块大石头,坟前开阔,主体较大,原来是先祖夫妻合葬之墓,看墓碑上的辈份,爸爸说我是他们的第九代子孙。这就是传承,一代接着一代,绵延不绝……
每次清明挂纸,都要爬山,山上点缀着映山红,印象里是水红色的,并不是很鲜艳,但这就是江南地区清明的颜色,红而未艳,告诉人们春暖花已开,热天尚未来,最适合踏青了,是时候春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