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门外的花儿市,零三年以前,全是三合院,四合院布局。青砖黛瓦,磨砖对缝,两头出水的屋脊。宽敞的门洞,厚重结实的木门四周,包裹着祥云图案的铁皮,用核头大的铆钉牢牢地固定在木门上。有的门前台阶铺的是青条石,两旁的石狮子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少威严多灵动,顽皮可爱。
据说解放前,这一片住的都是手工业者,卖买家,最好的房子是两进院三进院。过去讲究门和院要协调,院子大门就大,看门就知道院子的大小。
解放后,这里住的都是在工厂上班的工人。一个院子住三四家,有的更多。大家工作性质一样,收入都差不多,大家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都能和睦相处,互相照顾。有的把房门钥匙直接放到邻居家,托付照顾下学的小孩。赶上大人加班,孩子就在邻居家吃饭写作业。家长回来只要跟邻居说:给您添麻烦了,跟奶奶再见!孩子用稚嫩的声音说:奶奶再见!就可以了。
大院里,有三班倒的纺织工人,有公交司机、买票的,有蹬三轮送煤的。也有教师,各行各业上班的,大家只有职业不同,没有贵贱之分。连穿衣吃饭都差不多,穿的都是宽大经脏的衣服。大家都端着碗在院子里吃晚饭,坐在小板凳上边吃边拉家常,吃的最多的就是北京炸酱面,一碗捞面上边放一勺油亮带有肥肉丁的炸酱,再放点细细的黄瓜丝,手握几半雪白的新蒜,用筷子上下一伴,香味顿时飘满小院,北屋的大妈说:他二叔吃面呀!他二婶炸的酱就是香。大妈您也来一碗?不了,我们马上就熟,谢谢您嘞!
星期天,胡同里最热闹,有劈柴生火的,往家拉蜂窝煤的,孩子们则拿着空瓶,手里攥着钢镚跑来跑去,打酱油醋的;铁叶子的哗啦声随后是磨剪子嘞锵菜刀――的吆喝声。
锦芳小吃面临崇文门外大街,在大街的东面,是人们吃早点的地方,有奶油炸糕,糖耳朵、大个麻团,焦圈、芝麻火烧、油条等,稀的有豆浆,豆泡汤、面茶、豆汁儿等。老年人吃的最多的是一碗豆汁,两个焦圈,一小碟萝卜丝咸菜,喝一口热乎乎的豆汁,咬一口焦圈,再来一根萝卜条,酸香咸在口中回旋,那叫满足,比吃什么都香。吃完饭后出一身汗,感冒也好了,鼻子也通气了。
不然来碗面茶,稠稠的一碗梅子面茶,上面浇一勺浓浓的咸芝麻酱,就这样托着碗,一口一口的转着圈喝,一口中上有麻酱下有粥,咸淡正好。一大碗喝下去,即解饿又解渴。孩子们的最爱,还是又香又软的奶油炸糕,金黄的奶油炸糕上面撒一层白糖,边吃边沾白糖,香而不腻,香甜可口,再来口八宝粥。吃得是满嘴留香。
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锦芳小吃门前就排起了长队,现卖现摇的元宵供不应求,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就为了能买到这的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