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异常的焦虑,走路发飘,一直处于游离状态,甚至觉得我现在的笑容比哭还难看,但经常有一个问题,反复在我脑海里出现,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小时候总盼着长大,但真的长大了,却感觉再也快乐不起来了,曾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记住,我们做的所有事情,归根结底是让自己开心。是啊,人生短短几十年,的确要开心度过每一天才是,到底什么才能让我们开心?
简单的谈一下工作问题。有人追求自己的梦想,付出很多努力,即使辛苦却依然乐在其中,享受着自己热爱的事业,物质上得不到满足,但精神上足以弥补,有人为了谋生,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忍受着,压抑着,挣到很多钱以为会很快乐,当然是用钱消费换回来快乐,但似乎更觉得空虚,身体疲惫不可怕,精神疲惫才最可怕。我个人其实更倾向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我觉得只有自己的兴趣与工作相结合,这个人的潜能才会被无限激发,更觉得生活充实有意义。
回想起过去的二十多年,我似乎很少能自己去决定一件事,从小学开始,一切就像被编排好一样,去哪所学校,到大学所选择的专业,我从来没自己做过选择,初高中也有过很多想法,喜欢艺术,爱好表演,音乐,以至于可以自损形象去演小品,唱歌跳舞,逗大家一笑,可以舍去吃饭时间,可以忍受寒冷去反复排练,演出得到好评后,我至今依然记得当时的心情,那是发自内心的快乐与满足,我甚至觉得可笑的是,一场小品将近20分钟台词,全程特别流畅的演出来,但让我去背一个数学公式,背一个名词解释那就不是我了,瞬间就像脑袋搬家了一样。但这些在父母和家人眼里,只被当成是未长大的孩子的幼稚想法,未曾得到过任何重视,家长眼里只有学习,考大学,毕业找个稳定的铁饭碗……大学,阴差阳错走上了金融这条路,对于一个数理化基本没及格过的女孩子来说,已经给未来的路种上了荆棘,虽然当时还未发芽,稀里糊涂的毕业后,由于自己所喜欢的传媒行业没有任何学习经历,与其他科班出身相比,没有任何优势,也不具相关方面的人脉,家长更是不看好传媒行业,从事金融行业是必然选择,管你喜不喜欢,管你大学学没学到东西,只能妥协。我喜欢新鲜事物,喜欢娱乐传媒,喜欢与文学创作,艺术鉴赏有关的东西,想当一个搞笑谐星是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工作后又发现,很喜欢新兴前沿科技产品的研发。眼前的路,在经历无数个彻夜难眠,失落绝望以及百年难遇的厌食后,我迈出了这条路的门槛,所以要继续走,已经做好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会快乐的准备,但依然在这条路上给自己留有与心中理想有关的希望,就算是自欺欺人,也要假装可以实现,因为我并不想一眼就看到未来的尽头,未来的好与坏都可以想得出,那生活就真的失去意义了,人生需要惊喜,实现梦想的途径也未必只有一条。如果让我重新活一次,一定要从一开始就做我自己。
像我这种孩子,中国不占少数,爸妈说,穿这个好看,这本书你应该读,这种菜你需要吃,你接受。老师说,这门课很重要,这些知识是重点考试会考,试卷对你有很大帮助,占用体育课时间给你们补习是为了帮助你们,你接受。上司说,这个项目应该这样做,这个文案应该这样写,对待客户应该这样做,你接受。你接受了一辈子,你的一生也就在别人的价值观中所淹没了,成为别人眼里所期待的那个你,但是那个“你”是你想要的样子吗?活在别人的期待中,最后满足的究竟是谁?
每个家长都是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好的学业,好的工作,好的生活,好的前景,唯独没有考虑过如何让一个生命快乐。所谓的“好”是谁定给我们的标准呢?让家长们这样一代代一年年的压抑着孩子压抑着自己,痛苦着,迷茫着,困惑着,但又不敢放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所在,家长明明应该是见证孩子生命的成长者和引导者,可现在却偏偏要插手做孩子生命的主宰者,让孩子远离了天性,不能做自己,孩子怎么能不痛苦,不扭曲?
当然我们中国传统式教育思想理念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封闭式教学,填鸭式教学,死记硬背,书呆子,统一的课程大纲,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问题解法,统一的评定标准,升学压力,就业压力……这些字眼印证了教育的失败之处,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优秀与否,总是认为学生应该发展成他们所期望所预定的样式,学生失去了个人创见,集体合作与分享,无形中添加了彼此的竞争意识,互不干涉,很少交流,在情感上,创造性和社会性上得不到发展,再加上过分干预型家长的操控,很难让一个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做事优柔寡断,畏首畏尾,缺乏独立思考,独自判断的能力,缺乏自信,面对压力很难自我调节。当孩子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冲撞,他们再也快乐不起来了,压力与恐惧引起的青年抑郁症,甚至自杀问题频繁加剧。
在教育制度与主流价值观尚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希望家长和老师能更加尊重每一个孩子,重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转变,在孩子不成熟不稳定的思想下,多让他们去尝试想做的事情,看看他们的兴趣点到底在哪里,并让孩子学会放松心理压力,不恐惧不焦虑才能更好的活在当今社会,愿每一个生命都能快乐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