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惠城十余年,居然没有去过东坡祠。大概是在一七年,那时我喜欢上诗词,读到苏轼的诗词,还专门去了杭州的望湖楼。也因此曾追踪过他在惠城的足迹。知道他在白鹤峰建了自己的房子,可当时我并没有找到。
今日得知,惠城东坡祠重建于一七年,一八年才对外开放。是不是因为这样才没有找到呢,也不全是,毕竟遗址在那里,尤其是那个台阶门楼,我就没到过。
参观后我想,难怪有那多人喜欢、敬仰苏东坡。让我也不由叫好。尽管回来遇雨淋了个湿。
参观了东坡祠两个主要部分,即东坡祠,和东坡纪念馆。半下午时间,我也只参观了这两部分(还有其他)。
东坡祠是一七年重建的。西北面的台阶山门,位置应是大致没变。门前左右有两三棵高大的木棉树。底部直径估计有一米五,树杆苍老古朴。这么粗壮的树,让人想到它原先很早就生长在白鹤峰。
祠分三进。前门进去,中间是“德有邻堂”,相当于客厅,右侧有“东坡居室”。最后一进是“燕居楼”。祠的左边有“思无邪斋”,相当于书房。
整个祠修建在一个不高的山顶上。其间清幽整洁,间植竹木,亭廊门前,香蕉累累。北面临江(东江),远望风景。在祠的右方外侧场地,有三棵凤凰树,一看树龄也是有年头了。满枝头的凤凰花,红艳正盛,如火如荼。
东坡祠原是用来居家的。看现在的格局,人去楼空,把它称做祠比较贴切。比如在东坡居室,简单几近仅有一床,一面可以半靠,不似常见的床,像是一张放大的榻。
东坡祠(原东坡故居)的兴建(绍圣三年1096年),原是苏轼打算终老之计,不想住了两个月后,又被贬至海南。虽然苏轼在惠州只生活了两年七个月(绍圣元年1094年抵达惠州),可见他对惠州的喜欢。
参观第二部分,即在东坡祠东面,其下方的东坡纪念馆。
这个纪念馆修得大气,并且具有现代感。配有影画,诗词播诵。并没有什么游客。听着磁性的朗诵,投影画面,图文介绍,全方位感受,直叹怎么今天才来。
纪念馆修有两层。地上一层,有三个展馆,作全面介绍;地下一层,主讲他在惠州的事迹。
讲他的出身,家庭。讲他的才气智慧。讲他的性格品质,他的命运。
我注意到有这样几个方面:
1.旷世奇才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突出的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要知道,唐宋八大家苏家就占三位,人称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说的就是“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2.红颜相知
苏东坡一生有三段婚姻(婚姻一词是馆内文字介绍上用的,我以为不准确,王朝云不过是侍妾的身份,当然,苏轼对王朝云的感情,不亚于前俩位,有实无名,我实为王朝云抱不平)。结发妻子王弗,16岁嫁给苏轼,27岁病卒;续娶王弗堂妹王闰之,嫁给苏轼时是21岁,46岁病逝;侍妾王朝云,在杭州上任时认识,一路跟随来到惠州,病逝于惠州,安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奇怪,都姓王)。
有女人相伴,这一点很重要。于一个人的命运,有很大的影响。
3.兄弟情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初读误以为是写爱情。实不然,是写他与苏辙的兄弟情深。
4.广交朋友
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同僚,各方人物,都有苏东坡的朋友。说明他内心和善。同时,也是一种互相学习,助益。能广交各方面的人物,并能成为朋友,也是一种本领。
5.宦海沉浮
苏东坡“为人坦率正直,表里澄激,有独立的政治主张,不愿趋时俯仰,不肯随风转舵”。
王安石主张新法,他认为有对百姓不利的一面。政见不同,主动外调。后来,旧党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人物重新启用,苏轼得到重用,他又看不惯旧党的腐败。两头不讨好。这一点让我很有感触。只因为做人太真,做事太认真。性格决定了他在官场的命运。所以,当王朝云说他一肚子不合适宜,深得苏轼的心,以为知音。
人生得失之间,有得有失。比如李煜,坐不了江山,却成就了他一代词帝。同样,苏轼初贬黄州,人生失意,在这期间,他写出了不少成熟的经典诗词作品。
人在舒适的环境下,往往容易沉溺。处逆境却容易激发斗志。那么,对于写作者,命运多舛或许不一定是坏事。
总之,苏轼给我最深的三点印象,一是他的才,二是他的性格,三是他的红颜知己,晚年还有王朝云红袖添香,人生不可谓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