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假期的尾巴,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又得回到正常的生活了”。
假期在现代社会中,其实有某种特殊的仪式感,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间的一个过渡带,让时间放慢一点,快节奏生活得以喘息。
那么假期与平常之间的区别在哪?
在于「生活秩序」的切换,或者说打破。
从自己主导的生活秩序里走出来,再到另一种生活秩序中,体验不一样的「失控」。别忘了,人类有一定的追求「新鲜感」的本能。
当你开始回顾这个假期时, 你会发现, 并不是每一天都会被大脑中的「记忆」同等对待。
这两年,当我开始回顾某个时间段,习惯了以文字的方式做个记忆整理。
— 1 、大时代
七十年披荆斩棘,七十年波澜壮阔。我们这代人正在经历的是,人类历史罕见、长达40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
也是这40年的好运,让很多人有幸参与这个大时代,可以在各种终端即时观看70周年大阅兵。打心底里承认一点,「云参与」时代已经开始了,多了点融入集体参与的自豪感,少了点亲身体验的真实性。
只要连接互联网,天下事我尽皆知。信息获取的便捷,甚至让人有种跟整个世界紧密相连,各种动态尽在掌握的幻觉。
要知道,在我们数十万年的人类历史中,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
平日断裂处, 历史方呈现。
历史车轮总是滚滚向前。历史并不是一直以直线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不断上升的过程。我们总会向前。
2 、理想三旬
都2019年了,我们人生的各个阶段,任何理想与目标,都从未真正摆脱过外部系统或他人意志的影响。
这个假期回到家,依旧孑然一身,那些想了解你事业婚姻的亲友们,你一句我一句,那种「又要交卷了」的慌乱感如期而至。
这个时代急促,让人急迫地想在而立之前有所建树, 似乎到了三十,还一无所成的话,那么生命就注定要枯萎下去了。
这两个月,在「打还是逃」的模式选择中,更多时候还是选择后者,给自己一个慢下来的时刻。生活给你刮来一场寒风,你就得找个地方躲起来。躲起来并没什么不好,轮船遇到大浪,也要靠岸。
说起来有点讽刺,真正能缓解焦虑的,却是那些总想偷懒、逃避的事情,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直面生活的苦难。
这时,还是得告诉自己,不满现状想要急于改变,也需要意识到改变,并非突变,而是渐变,需要埋下种子,慢慢等它发芽。
3 、吾心安处是吾乡
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祖辈生活的地方是故乡,身在其中却很难感知。
小时候,故乡更多是一种约束,是要尽力挣脱的地方,离开后才发现,一根看不见的线早已牢牢连接彼此,这大概就是藏在血缘纽带中的印记在悄悄发挥作用。
农村出生,城里长大,对故乡的人、事、物比较陌生,但走在乡间小道上,耳边时不时传来那些跟你一样的客家话,哪怕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熟悉感也还是会油然而生。
死亡这个话题就像「房间里的大象」,无法回避,但我们的传统总是藏藏掖掖。在这世界所有的遗憾中,没能好好说声再见是最大的遗憾。
这次假期回老家祭祖,依旧是父辈那代人带路,我们这代人跟着,祖辈们埋葬在各个小山丘,乡下的荒草丛中留下不少无人居住的房屋,深处隐约也能看到一些无人打理的墓碑。
翻过一座又一座山,路过一座又一座墓,站在某处半山腰,想起那些曾在族谱翻阅过的宗亲名字,看着这个曾生育我、祖辈们曾安居乐业的土地,看着父辈们的后背,有些动容。
在不久的未来,新的带路人将是我们这一代人了。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在这几十年城市化的进程,让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扩张的城市,许多农村出身的人,有机会摆脱了他们继承祖辈命运,开始「走出去」,拥有了个体化的选择。
但他们后辈,在得到新时代发展垂青的同时,也在逐渐失去那些家乡的传承,像「根」一样的东西。而且现在两代人之间的沟通语言逐渐转为普通话,家乡话开始出现断层。
那段成长的关键时期,小学六年级起就在外求学漂泊,其实对于家、故乡并没有太多归属感,除了会说家乡话,偶尔回家看看。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当我开始组建自己的新生家庭时,根,它自己会一点点长出来。
- END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