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藤孝在《超级阅读术》提到,在日本一周一本的读书量只能算普通水平,让我直冒冷汗。自忖认识的朋友之中达到这个标准的应该不会超过20位。
不过一直以来,也有人对“快速阅读”存疑,认为看重“量”必然忽略了“质”。
也碰到有自欺欺人者,以“慢嚼细咽”阅读,作为自己一年读不了几本书的“借口”。
其实,读书的快或慢,多与少,都不是问题;
重点是,是否能将书中的内容内化于身,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如果是有目的的学习,那么输出才是最好的阅读方法。
换句话说,凡是不以输出为目的的学习都是耍流氓。
那么,通过读书,你究竟可以输出什么能力呢?
交际能力
当你看见夕阳余晖的时候,你可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如果别人只会说:卧槽,这夕阳!卧槽,还有鸟!卧槽,真好看!
那么,瞬间社交场域里你就逼格满满了。
养成将读书带入话题的习惯,是一个提升人际关系的不错方法。
然而,切记,不要装逼。
发言能力
读书可以将文章的结构进入大脑,提高发言的构建能力,可以让人说话变得更加清晰流畅。
教你一招,每次读书时,就假设“将现在读书的内容于明天介绍给某人听”,久而久之,就可以培养出将“输入”转化“输出”的能力了。
发问能力
提一个好问题比得到一个答案更为有意义。
发问能力也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能力,它比发言更为重要。在它的背后包含的是质疑、判断、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思考能力
通过阅读,把作者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这是无容置疑的。
思考能力,则是一系列的综合能力,包含了想象力、理解力、预测力、提案能力等。
通过书中的描写,去驱动你的想象力,充分了解对方的需求,随后发挥预测能力,先人一步地结束前面的话题,发起提案:“要是那样的话,可以这么做”“还有这种方法”等,这一过程十分重要。
学习能力
没错,就是学习能力,这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
只有学会了“如何学习”,才能更好的学习。
有点绕口,但是确实如此。
那么,怎样才能让你读的书没白读呢?
说书
最近,《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爆火。真诚动人的文字,伴随有声语言带来的情感,打动很多人,让我们见识到文字穿越时空的力量。
然而,我觉得还不够。
无论是文章还是书信,毕竟读的还是别人的作品。如果能将自己的理解、故事、感悟融入其中,通过公众分享表达出来,呈现出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对自身和他人都会更有意义。
为什么一定要是“公众分享”呢?有了很多旁观者的压力,就可以更好的去检验你读书的效果和产出,还能从反馈中获得思考哩。
写作
于我而言,只敢用“码字”二字。偶尔码字,很爽,但要持续不断的输出,非常累,感觉身体被掏空。写东西写不出,我就反思,就是因为看书少了,没料了,枯竭了。
我为何一直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就是希望借这个机会将书中的知识消化,再输出,最大的收获者其实是自己。
比如,现在我在写这篇读书笔记的时候,只有一部分是来自书上的内容,而很多是我自己的理解和心得,不论理解深度是否足够,它形成了我自己的观点和体会,比只是“照搬照抄”要好。
虽然不靠码字吃饭,但我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倒逼”自己学习的方法。
行动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一方面是说: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可分离。另一层是说:以知为行,知决定行。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不行不能算真知。
市面上致用类、成长类、工具类的书汗牛充栋,《拖延症》、《自控力》、《时间管理》、《沟通技巧》等等,任挑一本,都可以衍生出一堆的实际应用。
你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在你所在城市里参加演讲俱乐部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买个番茄钟管理时间;每天打卡跑步,不跑就发个红包给你的闺蜜等等......
所谓“看过了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关键是,你有没有行动?
你不动,然并卵。
总结下,如果不去输出,就算读完了一千本也是白搭。所以,我们要学会以输出为目的的学习。
可以输出五大能力,哪五大?
01 交际能力
02 发言能力
03 发问能力
04 思考能力
05 学习能力
怎么做到?
01 说书
02 码字
03 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