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空闲的时间,于是就下载了一款读诗的APP。每天晚上快要零点的时候都会读一首诗。
说到读诗的初衷,也许和最近火爆的几档文化类的节目有关。一个是'见字如面'。这个节目还是足够吸引我的,我也认认真真的看了一两期。那些尘封在历史里的书信,是一个又一个久远的故事,或亲情,或友谊,或爱情,总能引起听者内心的共鸣。当然还有朗读者情感的把握也是一大看点。另外,在这个科技繁盛的时代,书信这个字眼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稍早些,一封信表达的情感就足够多,而如今,波段传递的只能是冰冷的文字信息。
一个是'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我没有特意的去搜寻着看一下,只在刷新闻的时候知道了这个节目最精彩的一段,清新古典美女武亦姝的魅力发射。她念的那句“七月再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我没听过,也真的觉得这女子是有着一定的诗词功底的。但像什么诗词大会,成语大会这样一类的节目在前期的筹备当中,参赛者是有一定的准备,背诗词,背成语自然是少不了。毕竟,这是节目,要的是收视率和话题。
再一个就是最近在播的,董卿参与的'朗读者'了。参与朗读的人,当然都是一些自身就是一个故事性满满的人。他们的朗读能够很好的切入,让听者产生足够的情感共鸣。'朗读者'我只看了一期,其中不乏催泪,励志的桥段。我觉得'见字如面'要好些,至少它的环形舞台设计,红色背景让我喜欢。
我自认是一个俗人,说不出好坏所以然。但我想,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消费文化的时间段里。这类节目能够火起来,和娱乐文化的日益单一不无关系。我们已经对那些无聊的节目有了审美疲劳,需要一些新鲜的节目形式的刺激。
无聊的生活里,文化类节目像一个强心剂猛的扎进心脏,满血复活。也或许忙于生活,我们早已离文化的田园越发的有些远。这类文化节目让我们日益疲劳的心感受到偏安一隅的宁静与休憩。这大概就是它们会受到关注的原因吧。
我选择为你读诗,来调剂日益单调的生活,为繁忙的心找一个出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这些节目的关注中。
起初选的都是高中时候课本里的一些,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比如舒婷的《致橡树》,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为什么会选这类诗呢?一是因为熟悉,知道它表达的意境和情绪,朗读起来知道如何把握。二是,高中时参加过年级里举办的朗读比赛,这些诗文基本都朗读过,只是没存下音频。
朗读时,我会选择配上一首舒缓背景音乐。凌晨零点,周围都是一片寂静。室友躺在上铺,我拿着手机跟着音乐的轻柔朗读,那种氛围,真的有种脱离的感觉。
我读舒婷,文字里都是满满的爱意,我读海子,那对乡村的不能割舍让我触目心惊,我读徐志摩,仿佛去到康河,徜徉在微微拂风的柔波里,我读木心,时光里的情境仿佛从来就没有走远…
读诗,兴趣使然,能静心,能修身。春风沉醉的夜晚,一首诗便足够温暖。那就分享两首诗吧,都是木心先生的诗,读后深有感触。
这首诗最先听到的时候是在央视的一档歌曲原创节目里,当时就对这首词有深刻的映象。歌词简单,却足够深刻。描述了一些旧时光的记忆。比如诗的第一节写的是年少时都比较单纯,诚恳,信守承诺,比如第二节,写长街的清晨,那记忆中亮着灯的街角的早点店记忆里格外的清晰。不到九十字,描述的场景却异常熟悉,勾起了记忆深处存留的帧帧画面。
木心的这首诗,初读,得到的情感共鸣并不是太深刻。再读,就有了蜷蜷的爱恋在心中泛滥。除去最后两句,你会发现诗人在介绍加拿大魁北克一家餐厅的啤酒和搭配的菜肴,语言简约,耐人寻味,甚至有那么一丝俏皮。诗的最后两句来了一个转折,啤酒是在机缘巧合中被发现,就像诗人在机缘巧合下发现了所爱之人。不一样的啤酒有着不同的味道,就像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性格要搭配不一样的伴侣过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