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自认为是喜欢读书的。也陆陆续续读了一些书。越读越觉得自己浅薄,越读越渴望: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我会好好沉浸在文字中享受静谧的时光,寻找心灵的安暖世界,获得精神的愉悦体验和由未知到知之的满足。只可惜总觉得没有时间。
于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成了我未能好好大量读书的托辞。久而久之读之甚少也成了一种心里的安然。如今想来自己的“喜欢”太肤浅,太肤浅,或者是自己对读书并没有足够的渴望才会有了时间的借口。这种自我的醒悟源自那一次的偶然遇见-------
去年寒假,我在一直关注的语文湿地公众号上,有幸聆听了陈海波老师分享自己的读书经历:读书重在选择。她说:面对自己仰慕的人,想要靠近,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她。于是她给自己规定:每个月读8本书,两本专业类的书籍,其他不限)、每天写1--2页笔记、每月整理书单晒出来、至少写一本书的读后感。她说“经由读书,改变了自我的生命状态;当自我的生命对未来有了足够的渴望,我们就会投入足够的爱,这样,我们的生活自然地就会朝向幸福和美好。″海波老师的海量读书,当时着实让我大惊。每月读8本书,一年就是96本书!怎么做到?!这就是足够的渴望,足够的爱呀!当看了她列下的密密麻麻的书单,当听着她对每本书极简而凝练的解读、以及她的旁征博引,她的多本读书笔记,我懂了尹东老师解释的“凿”是一种我要死磕的坚持,是一种以终为始的行动,是海波式的阅读。因为陈海波老师在书山上凿路,才架起了攀登的云梯,让我仰望而无法企及。
根据仅有信息,我大胆猜想海波老师大约跟我是同龄,或者还小我几岁。她达到的高度和宽度让我对自己曾经的“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感到汗颜,同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想去成长为一个新的自我”的欲望在心底燃烧------我要开始真正读书!立马行动!
在她的书单里,我看到了自己已经拥有的书;于是我重新翻出了魏书生老师的书、王君老师的一路修行之系列书,关于作文教学的、余映潮老师的书、黄厚江老师的书、丁卫军老师的书,看着这些只被我粗粗翻过就束之高阁的书,我为自己曾经有过的一点点教学学习与探求的初心感到一丝高兴,但更多的是为自己的没有死磕的坚持感到深深遗憾。我决定重新凝视它们,我相信再次的打开书页一定会让我有不一样的收获,因为此时的我在海波老师、卢望君老师的读书引领下有了力量有了方向。
我又选了几本网购回家。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中国文脉》《老子通释》(注:我太爱余秋雨的书了,20几年前因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成就了一段美好的感情) 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 《教育的美好姿态》王君老师《更美语文课》《搞定作文这只小怪兽》《天生我才会写作》我再次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沉潜在文字中,我有了更多的感和悟。再次的出发,让我在文字中总能寻找到自己:自己曾经的无知,因此有了一次次知之的满足与充实;自己的感同身受,因此有了相遇知音的喜悦与期待;自己的思想与行动与专家旳主张一致时的小窃喜与小自信。自己的迷茫与困惑在文字中寻得方向时的豁然开朗……
读书,唤醒了迷茫的我,激发了我的生命热情,让我再一次找到了成长的方向。虽年龄不再青春,但我希望自己能够学习陈海波老师“凿”的坚持,朝着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之“矢志满头飞雪而童心不泯”-----永葆一颗好奇心。青春语文之“激情不变的梦想,平凡人生里脚踏实地的浪漫”。
陈海波老师说:“面对自己仰慕的人,想要靠近,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她。”海波老师仰慕王君老师,她用常人无法想象的方式靠近;而我何尝不是如此仰慕她们。王君老师于我来说如大海之深邃,她度人修己,道行已深。我敬之畏之,只希望在她的文字中慢慢沉潜,丝丝浸润。海波老师于我来说如海上灯塔,给了我一束前行的光。让我前所未有的想成长想靠近。
暑假来临,当我再一次打开王君老师的《一路修行做老师》时,我告诉自己必须在三天读完,一天做好摘录。果然我实现了!当儿子第四天调侃地问我:妈妈,三天读完一本书的计划实现了吗?我自豪地说:“当然实现了”。儿子惊讶地张大了嘴.可是他不知道,那天因为家里有事耽搁了看书时间,我看到了半夜两点。当读完王君老师用感谢写完的“跋”,淡绿色的书皮合上的一刹那,我心中也充满了感谢。感谢陈海波老师引导我体验到了一个月8本书的可能;感谢王君老师让我知道了做一位好老师的前提是“修炼”----大量地读书和写作;同时也感谢自己有勇气重新上路。
如今捧着书我在一本一本消释着、笨拙地理解着、认真地记录着,不断地思考着,虽已过了不惑之年,将近知天命之龄,但我依然要循着海的波纹前行,泛舟书海,从而一点点探索海之深邃。
只要出发,无关年龄!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