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一个月前,中央电视台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重庆市长寿区吴女士带着一岁半的孙子原原从7楼家里下去玩耍。在下到一楼时,吴女士搬着童车走出电梯,原原被关在了电梯里面。5分钟之后,原原浑身是血地躺在居民楼下。小区电梯内的监控录像显示,一名十一二岁的小女孩摔打原原,最后将他扔出电梯。”就是这样一则让人心痛的新闻,让我真正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也让我明白了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小原原。
新闻播出当天,老婆心情特别沮丧,一直在问我怎么会发生这样的惨剧,小原原还能好起来吗?这个家庭今后将面临怎样的灾难?在被问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承认自己虽然也很难过,但仍远没到触及灵魂的程度,我相信在一个月后的今天再问起这件事,很多人和我当时的感受差不多,就是心中有很小的波澜,如果没有提醒,甚至会忘掉这件事。这就是现在信息爆炸时代的悲哀,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大量的新闻报道,然而真正在心里留下点儿什么的却少得可怜。不出所料的是,事隔一个月后,媒体上渐渐减弱了相关报道,大众甚至遗忘了在重庆的长寿县,有个叫原原的孩子正在接受命运的考验。
灵魂的苏醒需要刺激、拷问,也需要反省。
我对这件事的关注是受到了孩子妈妈的影响。在我的印象里,自从她看了这则新闻以及后续的一些报道后,她就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拯救原原”的行动中去了。先是关注@原原爸爸 的微博,了解原原在医院中的每个细微的情况,接着是通过微信、微博以及各种可以采取的手段在周围朋友中发起捐款倡议,后来又专门写了一篇《电梯宝宝原原,后面的奇迹由我们来创造!》发表在网站、论坛、博客和微博中,在我的故事书中也编发了专题。总之,她用尽全力来帮这个素不相识的孩子。在此过程中,我是支持她的。但说句心里话,我内心没有真正对这件事有强烈的认同感,我总觉得追查事件真相、追究涉案人员责任才是第一位的,至于援助之类的事情应当交给政府。我相信持相同态度的人绝不仅仅只有我一个人,大多数人把目标聚焦到那个疯狂的小女孩身上以及身后时,却恰恰忽略了整个案件的受害者——原原以及他的家人。正如老婆在她文章中写到的那样“他们的恨得比任何人都多。可恨有多大,能大过爱吗?”我才猛然醒悟,无论怎样惩罚那个小女孩以及她的监护人,原原被殴打的事实不会变,从25楼被摔下的事实不会变,当务之急应当是让这个可怜的孩子得到周到的治疗,尽可能让他恢复健康。
在老婆写文章的前一天晚上,她跟我商量说能不能给这个孩子捐点钱,我想先捐1000,这点钱虽然也许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也能多给孩子买点儿好吃的。我表示了支持,同时也小小地吃了一惊,这个平时精打细算的孩子妈怎么出手这么“大方”?让我更加吃惊的是,在第一次捐款完成不久后,她跟我说希望以后可以每月都给原原捐款,并且等原原长大以后带帅帅去看这个坚强的小哥哥。我感觉心中某些部分似乎受到了一点触动,有种久违的感动。
昨天晚上打开@原原爸爸 的微博,意外地发现了他竟然转发了老婆写的文章。当我告诉孩子他妈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看到了她发自内心的笑容,比任何时候都要开心、都要美好。她在朋友圈中写到“一想到能有4万8千个同样关注原原的爱心人士能看见我的文章,能被感动,能伸手拉一把这个可怜的孩子,我就感觉浑身的血都热了。这是我近10年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为自己喝彩!为原原加油!”我能从她身上感受到许久未曾见到的光亮,那是一种实现了人生意义的人身上独特的力量。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原原。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会遇到各种“不测风云”。当我们遭遇不幸的时候,除了抱怨自己倒霉,还常常会期待得到贵人的帮助。然而当别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会想:“没关系,一定会有好心人帮他的~”云云,而不会想到伸出自己的双手拉别人一把。这种奇怪的阿Q式心理影响了太多人。这背后有很复杂的原因,也许是曾经的欺骗、也许是无意的伤害,现实中的我们常常把善良藏在最深处,换上厚重僵硬的壳和喜怒不形于色的面具面对芸芸众生。可曾想过,我们也可能是原原,也可能是原原的父母,我们的心中也都住着一个原原。当我们陷入人生的绝境,看着周围的匆匆过客和形形色色的面具,又该作何感想?孩子他妈在文章里写到“我为什么要发这篇文章,因为小原原,就是我们的孩子 就是你就是我 是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不是什么道德模范,我们只是一对感同身受的年轻父母,我们只想通过自己微不足道的努力为原原多争取一些帮助,让这个寒冷的冬天因为有了大家的帮助而有一点点的暖意。今天,当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暗暗下了一个决心,要真的帮帮这个孩子,救救自己的灵魂,因为我的心中也有一个小原原。
帅帅爸爸 顾嘉
2013.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