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沁蓝
产业是小镇的主心骨,没有产业支撑,一切难以为继。
01
最近从中央到地方,城镇化建设、特色小镇的概念一直很火,实践的也不少。
长沙近几年也冒出不少特色小镇,比如乔口渔都、靖港古镇、铜官陶城、新康戏乡、书堂山国学小镇、沙坪湘绣小镇、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开慧板仓小镇、灰汤温泉小镇、少奇故里、香山小镇、沩山禅学小镇、金洲电竞小镇...
不管是已经建好开门迎客的,还是正在规划抓紧实施的,一个个特色小镇拔地而起,在夺人眼球的同时,确实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福音。
我很荣幸,成为见证者,也是受益者。
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虽然看过如此多小镇,但真正留在心间的却不多。
为何?
02
在中国有一个现象值得警惕,那就是:跟风。
第一个吃螃蟹者勇气可嘉,正因为敢冒风险,所以往往得到比后来跟风者要多得多的优势。
可后发赶超者并非只能处于弱势,就像中国高铁,只要能够兼收并用,结合自身加以创新,可能够拥有更多的可能和机会。
但怕就怕,没有深入的思考,一窝蜂上。
百花齐放却无色彩,百家争鸣却无灵魂。
最后,大部分拍死在沙滩上。
就像现在遍地都有的特色小镇。
如果没有清晰的定位、没有支撑的产业,再精美的小镇规划也无法运转,更不可能有发展的后劲。
其万变不离其宗的本质问题是:要有源头活水来。
03
可以先行投入,但不能总是投入。
可以先亏再说,但不能一直兜底。
可以特色独行,但不能单打独斗。
可以各行其道,但不能一盘散沙。
在现今互联网时代,一切瞬息万变,包括客户的需求。
在如今万物智联时代,一切都需要链接共享,包括核心利益。
就连腾讯都是和360干架以后,才明白开放的重要性,不然,何来如今之业绩。
所以,在看到遍地开花的“果”时,也不得不担心特色小镇群同类化、同质化、割裂化等问题。
04
我的思考是:
我们应该要千镇千面,而不是面面相似。
有自己的特色是核心。
特色小镇关键在“特”,如何差异化定位,是每一个小镇应该静下心来思考的问题。
这要求我们追溯本源,回归本质,既结合自身实际,尤其是历史沉淀、资源禀赋等,又结合市场需求,尤其是人们内心最为迫切的需求。
换个角度思考,如果你作为一个游客,想去什么地方?什么地方会让你流量忘返?什么地方会让你真心推介?
答案应该是:
一定是有鲜明特色,且有文化魅力的小镇。
一定是没有任何外力逼迫,你仍心向往之的地方。
我想乌镇在这方面做了很好试探,至少很多人去了还想再去一次。
高标准、严要求建设是基础。
现在很多小镇建设,规划很美好,但落地后却很廉价。
防止低标准重复建设,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必须坚守的真理。
就像淘宝里“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天差地别一样,如果不坚持标准,抱有侥幸心理,小镇就只能远观而不可近赏玩了。
放眼目前我们周围的特色小镇,说实话,更多关注的是“面子”而非“里子”。
也许能够吸引一些人来猎奇,但一旦出现更优秀更独特的竞争对手时,将无以为抗,兵败如山倒。
而一旦火苗熄灭,想要死灰复燃,比重新再建一个新的还要更难。
05
我们应该抱团成为“葡萄串”而不是“土豆堆”。
这需要我们对标:
一要对标大都市,承接好大城市的功能转移和分工。
比如,宁乡和浏阳的特色镇如何承接好省会副中心的功能和分工,发挥好都市田园综合体的生态效用和产业效应。
二要对标周边的特色小镇群,寻求抱团发展,而不是单兵作战。
比如,宁乡的西部小镇如何统筹布局、提升综合竞争力,如何吸引游客、形成磁场作用,努力成为特色产业基础、独特资源禀赋、鲜明旅游特色功能融为一体的发展空间。
三要对标基础配套设施,真正做到共建共享。
基础共建、功能共享,要求我们打破壁垒,形成无缝对接。
如果一个特色小镇是游离于区域和其他镇的空间之外,缺乏整体协调和呼应,孤岛式的发展模式肯定无法持久。
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联动发展,仍是今后很重要的一个课题。
目前而言,更多的是单打独斗,处处见炊烟,但综合效用却少得可怜。
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更高层级的统筹,站在局部利益和层级思维来看,在一个底层象限内很难主动去突破,象限之间也很难积极自发对接,这就必然形成浪费和无效。
就像我们作为游客,也想一条线路走到底,周末双日游、亲子游、家人游,都能够满足。
可,往往市场自发供给无法满足我们多元化的需求,比如看了好的,可能就吃不到可口的,吃到了可口的又住不了想住的。
这就是为什么中央一直强调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场不是没有提供足够的供给,相反,是目前市场上低水平、重复性供给过多,包括特色小镇也是如此,精品、珍品太少。
而人的需求是不断上升的,包括感官上的享受,当你看多了国际大片,再来看一些低档次的片子,真的会打瞌睡。
就像现在如雨后春笋般的舞台剧,运用先进的声光电手段给人以美的感受,但看多了以后,就会激发更高层次的需求,而需求是不可逆转的。
就像开惯了跑车的你,很难再去开摩托车。
所以,特色小镇的建设,只能向前,只能更好,只能更美。
日新月异的变化,着实不是过去单点一线的世界了。
现在大家日益增长的需要,日益更新的审美水平,也不可同日而语了。
06
我们应该要有内生活力,而不是依靠单向输血。
特色小镇的发展,最终靠的是产业。
如若你现在到附近的特色小镇去转上一转,你会发现它们卖的,不管是吃的、用的,大体上都差不多。
网络让信息更快,也让世界更小。
也让你觉得,不管走到哪里,卖的特色产品都是那么几样。
不管是不是陶瓷小镇,都能买到无数陶瓷产品;
不管是不是国学小镇,都有很多国学经典叫卖;
不管是不是茶叶小镇,都能买到各种特产茶叶;
......
而且性价比和质量也值得商榷。
为什么双11、双12会有如此大的购买力,来小镇的人却如此“吝啬”?
不是大家不想买,而是我们没有激发出真正的需求。
包括我自己到这些小镇去转一转,除了必须吃一餐饭以外,似乎没有什么值得花钱的地方。
没有产业,没有收入,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特色小镇的发展终是镜花水月而已。
如何留住客人、让客人开开心心消费,这是个大学问。
但产业的支撑是必须的,没有产品、没有服务,何来消费?
好在当下这个时代,给了产业更多的可能,只要插上互联网,搭上大数据,我们就可以给用户精准画像、私人订制。
机会一直都有,看谁能够更快更准抢抓。
07
说了这么多,终究是纸上谈兵。
如何突破阻力,唤醒沉睡的资源,实现多方共赢,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