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选择”,你首先需要明白以下这个道理。
这个社会挣钱的方式越来越多,每天都出现新的产品、职业和常人不理解的商业模式。但是人们接受的速度远远慢于实际增加的速度。更重要的是,人们评判的标准一直未变,所以你选择的生活方式很难得到认可。更确切地说,就是你还没有通过你的方式挣到钱!
如果你选择的是一项别人不太理解的职业,那么别人与其费劲地听你解释工作内容,还不如直接用挣钱的多少来衡量,既省了思考,还具有可比性。
有人一定要反驳了:“单纯靠钱来说,太一概而论了吧?”
事实上,还真就是单靠钱。
因为每追随自己内心做一个选择,都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比如说:你冲破原有稳定熟悉的环境,亲人会感到不适。
你说你要做微商,那么等于告别持家的女性形象,这会让原来家庭的协同方式发生改变,也许你因为忙于编辑产品的文案而没有清洗床单,也或者你因为参加一次同行的讲座而没有给家里做晚饭。
又比如说:你做一个选择,有时意味着你放弃了某些与亲人的关联。
你如果想要在网络平台上做主播,这就等于你放弃了跟家人的某些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转而把精力转移到陌生的网络粉丝们。
再比如说,你另辟蹊径,反映出你权衡问题首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你说你参加了新的知识社群,想要提高自己的认知和生活品质,那么在亲人眼里,你想要提升自己而不顾所在环境的责任,多少都是有一些自私。
而这些所有的不适,失去和冲突,靠换来的金钱去填补是再合适不过了。
也许还有人会反驳:“亲人们之所以不赞同自己的选择,本质上都是出于爱和保护,所以我们要试着接受他们的建议”、“他们并不在乎你挣多少钱,他们只是想让你过得更好”等等。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用一句话概括:听多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商量,自己做决定。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没有经济实力而说这些话的人在春节的酒桌上一定不是亲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一定不是“别人家的谁谁谁”,谁家里有孩子需要找工作考大学的话,一定不会询问这些人的意见。当亲属生病找医院好办事的时候,这些人想必也只能说安慰的话,帮不上什么忙。
那么,如果真的只能这样,我们该怎么办?
答案就是:让自己增值的速度大于亲人接受的速度!而不是去想尽办法去向他们解释,或者去寻求那么一个平衡点既能安抚亲人的情绪,也能减少自己内心的负罪感。
有时候,学会断舍离,才是一种真正的成熟。
那么你自己的选择一定对吗?
答案是不一定的。因为“选择”这种事,在当下认知快速迭代的社会里,正在变得越来越不绝对。
举个例子: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你下海赚钱做实业,挣了钱,你很开心。30年后的今天,实体经济凋敝,互联网大肆横行,微商逆天增长,内容创业疯狂。你公司倒闭破产,觉得当年选了一条错误的路,但是50年后呢?互联网泡沫破裂,还是踏踏实实做实业是正经事儿。那时候你可能就会觉得80年代的选择做对了。直到临死的一刻,你回想当初的那个决定,也许会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试着去写作,去绘画,去更多的追随内心的选择去过这一生。对与错的判定又会不一样。
既然这样,我们应该怎么样做选择呢?
跟随你内心的想法!
英文叫做“follow your heart!”因为,在时间的维度上,某一个选择的对与错都是相对的。所以,此时此刻对待某个选择,只剩下一个标准:就是无悔。而只有跟随自己的内心做出的选择,才一定有一个不后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