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伊始,在广袤的绿野间,一个神情恍惚满身血污的中年男子,晃晃悠悠地驾驶着车子,手里握着一个女孩的发卡,东倒西歪地行驶在乡间的公路上,副驾驶座椅皮套上的手枪还血迹未干,看起来,他刚刚结束了一个人的生命,正在仓皇逃窜。
他开始在内心喃喃自语。
她是Lo,简简单单穿着袜子在清晨的Lo,身高四尺十寸;
穿松裤的时候,她是Lola;在学校的时候她是Dolly;
她在书面的名字是Dolores;
在我怀里,她永远是Lolita;
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我的罪恶。
无论是洛、洛拉、多丽、多丽丝还是洛丽塔,Lolita显然已经成为Humbert心头永远无法抹去的一个名字。
1921年的戛纳,14岁的Humbert遇见同样年纪的Annabel,在一个男孩14岁的夏天,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可以让他铭记一生。那年夏天戛纳的沙滩,仅属于他俩的宾馆Mirana,以及彼此共度的美好时光,使得他们迅速坠入爱河。他们开始畅想各自的未来,Anna想成为一名护士,Humbert想成为一名间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4个月后Anna死于伤寒,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们简单纯粹的理想瞬间化为泡影,Anna的去世所带来的巨大打击冻结了Humbert所有的情感,伤痛如毒药般渗入伤口,永远无法愈合。
1947年,40岁的Humbert接受邀请前往比尔兹利大学教职,由于秋季开学前有一个夏天的假期,他打算继续写完自己未完成的书籍,有关法国文化对美国学生影响的调查,原本准备去叔叔的朋友莫克家居住,可等他到那儿时,房子已被烧成一片瓦砾场。于是他又辗转至拉姆斯戴尔的新英格兰镇,莫克夫人的一个朋友,一个名叫夏洛特海兹的寡妇为他提供住处,这便是电影《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故事开端。
片名《Lolita》的翻译取自苏轼为其好友所做的一首诗,原句为: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梨花指的是白发丈夫,海棠则意为红颜少妇,但如果按照老牛啃嫩草这层意思来理解这部影片,将是一场灾难,完全背离了导演和原作的初衷。的确,Humbert疯狂迷恋上房主海兹的女儿洛丽塔,并带她驾车游历美国,很符合梨花压海棠的设定,然而,整部影片,亦父亦情人的Humbert,对洛丽塔的爱慕和迷恋,不可一言以蔽之。我们可以看到情,看到色,看到欲,看到性,但是绝对没有淫,用唯美来形容也不为过,甚至不能用情色的类型去给这部电影去定性,这也是导演的高妙之处,原著没有读过,但是电影,虽然披着情色的外衣,却娓娓道出了一段唯美又悲恸的虐恋。因为自始至终洛丽塔都没有爱过Humbert,你又指望从一个未成年又早熟的妖娆萝莉身上得到什么呢?
《洛丽塔》的另外一个版本是由库布里克在1962年所执导,相比新版,旧版少了洛丽塔那份妖娆,更像是一个纯粹的萝莉,情欲的色彩也少了许多。也许是年代的原因,库布里克的黑白版过于写实,没有《发条橙》和《2001太空漫游》那样的神韵和想象,规规矩矩的学院派风格,但在叙事上比新版更为扎实。新版表面上看,是一段畸形恋,中年教授恋上性早熟少女,表演大胆,但拍得又很收敛,让人动情又毫无违和感,有率真有诱惑又能激发别样的情思。有很多镜头堪称经典,比如Humbert买香蕉回来的扭曲镜画在刻画其心理状态上有强烈的代入感,以及剧作家弹钢琴那段,Lolita湿身在草地上看书等等,匠气十足又不发艺术美感。Humbert可以容忍洛丽塔随时爆发的脾气,平静下来又很淘气的灵动,欢快起来又有一股妖气,即使她最后嫁做人妇,挺着大肚子,高兴地数着汉伯特给她的票子,他对她的迷恋仍旧一如既往,最后关头依旧乞求和奢望洛丽塔能跨出那仅有25步的距离,所有的欲念和情色通通化为带有强烈悲剧色彩的深情与至爱。
我是如此爱她,胜过我所看到的所能想象到的地球上的任何事物
她以前是一个妖女,现在却像一片枯叶
但我还是爱她,这个洛丽塔
苍白、臃肿、混俗,怀着别的男人的孩子
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我不在乎
但我只要看她一眼
便万般柔情,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