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来,自己心中总有一个误区,认为人生的最好状态,是事事都可以自己搞定,所谓的“万事不求人”。
做到这一点,在商品化如此发达的今天,表面看起来似乎并不难。衣食住行,淘宝包罗万象,只有自己想不到的,没有淘宝淘不到的。 出现疑惑难题,还有百度可查。想展示才艺,一众专门平台用来满足需求。甚至对先天身材样貌不满意、也有化妆整容减肥增高等等服务提供。可以说,针对个人需求的精细化供给,为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贡献了很大力量。但凡大众化的日常生活需要,网络经济几乎都可以满足。
现代社会,一个人只要有固定职业,有差不多一般的收入,不是太偏颇小众的简单平凡的生活都不会有问题。理论上说来 ,在一个万物可以自给自足的理想状态下,人们慢慢会因为不需要互相帮助,彼此间合作劳动机会的减少渐渐失去现实交流的兴趣,从开放走向封闭。
改革开放近40年,经济越发展,自动化和人工智能越进步,联结人们彼此的合作性工作越来越少。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社会性问题,情感的孤寂和单调。一些时髦的社会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如雨后春笋蓬勃生发,既是高压力生活的产物,也是情绪无法有效疏解后产生的累积问题。
要摆脱孤寂,除非能够永远保持对新鲜事物追求的兴趣,让自己永远保持紧张的工作学习状态,并一直处于良性上升的时期。能够在一次次的胜利中感受价值。
可这一切需要的不仅是精力的充沛,智力的超卓,机遇的良好,更是隐藏着经济的无忧无虑,是一段从追求极致完美到寻求绝对自由的理想历程。平常人几乎无法达到。普通人最有可能在追求某一事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遭受失败和挫折,进而发现 梦醒了无路可走,引发人生空幻,心灵空虚无聊的感触, 从而丧失价值感和归属感。
对此,西方的解决方案是皈依宗教,绝对交出自己,信仰全能的上帝, 期盼他的拯救和怜悯,并奉献付出自己的一切。 中国则是另辟蹊径,将解决方案转化给了家族内部。天地君亲师,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师生。五种社会伦常,即是服务奉献的对象,又是情感依赖支持慰藉的源泉。
现实中,亲戚朋友间的互帮互助,彼此来往走动,既是志趣相合,也是血缘使然,人们通过互相了解,交换信息彼此帮助,获得情感的支持亲近和认同。
工作之余,为了更好的融于群体,人们发明了诸多游戏,在娱乐中体验合作和被需要,从而成为加强交流的渠道。流传的诸如喝酒打牌唱歌体育运动等等,都可以给人们带来情绪上的快乐和交流的机遇。
健康的家庭生活,应该是既有合作劳动,又有娱乐休闲。合理安排学习劳动和休息,获得成就荣誉和信心,丰富多彩而快乐,才是最合理状态。
而自己一直认同的所谓万事不求人,其实是以独立之名,拒绝社会合作,本质上是狭隘而孤僻的。令人想起《西游记》中的孙猴子,逍遥自在的同时,缺乏敬畏之心和社会责任,从而才需要配备师傅唐僧,使之有所挂念;配备呆子八戒,使之感受责任;配备沙僧,使之体验合作。取经之路,享受的其实是心灵的愉悦,情感的皈依,破除绝对自由,摈弃无限制的空虚,发现生命的价值是奉献而非索取,人生才会有意义。现实的贪嗔痴恨,不但不可怕,反而是生命的证明,打破迷狂,增人自信,才可能永远走出孤寂的泥淖,回归平常心。禅宗的顿悟,儒家心学的百姓日用,才是真正的人生哲理。体悟了得了这些,所谓的抑郁焦虑自然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