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游归来已近一月,回忆起来,似乎还有一些东西想要记录,那么,综合记忆中想要表述的点,再来一篇做为结尾吧。
物质与精神
观看《印象大红袍》,这是第二次看张艺谋的印象系列。
第一次是《印象刘三姐》,那个春天的雨夜,数千人坐在雨中看灯光变幻中的漓江,如梦如幻,画面至今仍在脑海。
这次,天空晴朗,皓月当空。灯光熄灭后的月光如水,令人不由自主生出怀古之思。而当音乐响起,火红的大唐饮茶画面在炫目的灯光中展现,独具特色的360度观众旋转席开始转动,我的喉咙居然立刻哽咽,眼眶也瞬间莫名湿润,不知道这是不是就叫打动人心的力量。
整场的演出里,演员们演绎了大红袍名称传说,大王峰爱情故事,宋代斗茶场面,茶艺冲泡流程,百姓做茶场景,一幕幕虚实结合的画面随着观众席的旋转像电影一样一一呈现,让人不得不佩服张艺谋脑洞的清奇,能够把传说、现实、山水结合得如此完美。
茶之一字,就是人在草木间;
茶之一物,既有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物质,也有着琴棋书画诗酒茶的精神。
茶,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
传承与创新
武夷山茶叶,大红袍和正山小种名闻天下,曾经分别是武夷岩茶和红茶的代名词。而现在,武夷山人在传承的基础上也不断研发着新的品种,如岩茶的后起之秀肉桂、水仙,高档红茶金骏眉,都已经可以说得上是新一代的茶界代表。
去桐木关之前,看新闻报道得知武夷山正在清理茶企乱树牌子做广告和控制天价茶的行动;进桐木关之后,看到所有人进关都需提前报备。地方上有着很强的环境和品牌保护意识。
稍微对茶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前几年热炒普洱,热炒铁观音,导致市场混乱,繁华过后,一地鸡毛。 现在的武夷政府应该是吸取了前者教训,认识到浮躁炒作对发展茶叶经济毫无益处, 所以清醒打出了“科学管茶、质量兴茶”的牌,加强了对茶农、茶企、茶质和宣传的管理。
在这次茶学游中,不管是非遗传承人还是普通茶农,通过与他们的接触,都可以真切感受到他们对武夷山茶叶的尊敬与保护意识。武夷人没有满足于先人留下的功绩,没有满足于一时的炒作收入,而是借助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尊重前人的基础上脚踏实地不断创新,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个人觉得,只有加强管理,加强创新,才是对传统最大的尊敬。
群欢与独游
每次旅行,都喜欢在某一个清晨或傍晚,独自一人走走逛逛,暂时离开群体的喧闹,专注感受不一样的风景。
这次,隆合茶书院的清晨,特意早起闲逛,看蜘蛛在斗檐下结网,看阳光洒满书房,坐在书院房顶喝茶的竹椅上,想像着雨中喝茶的清静。一路走过,书院收集的古物和长满青苔的古树都静默无声,时光仿佛在透过窗棂的阳光下突然回到了从前,莫名从心里生出一种空灵和平静。
某天黄昏,为了见网友,离开大部队独自走在武夷山的大街。满街各种茶店,人来人往,清醒意识到自己的过客身份,于是探寻起武夷山的商业街与别处的不同,也不失为一个人的乐趣。
梦幻与现实
出门的次数多了,旅途中总会出现一些不一样的小惊喜和小意外。还记得在苏州入住民宿正好碰到当地电视台做民宿专题,一行人集体上镜并做为湖南旅客接受采访。
这次在大名鼎鼎的牛栏坑底,正从正午的阳光下进入清凉的山涧,意识还有些恍惚,没注意到观光队伍被截断了,一股仙气忽然从坑底冒出,几个古装人物拾级而上,仙风道骨,其中一个还背着《倩女幽魂》张国荣同款竹篓,就是印象大红袍里的书生啊。同游的大华姐都感叹是不是时空穿越了。
原来我们刚好碰上了一个摄制组在这里拍节目,而我们刚好是他们清场前的最后几个游客,如此机会,不来几张合影更待何时。
目的与方向
一直以来,茶都只是做为我的一个爱好存在。这次茶学之旅,访茶地,见茶人,使我不但认识到自己在茶知识方面的贫乏,也开始思考,对于茶,我为什么要去关注?为什么喜欢?又想通过茶去获得什么呢?
世间很多事情都讲究缘份,也许从为了充实周末时光寻瑜伽班未到而进入茶艺班开始,茶就注定被我遇见。
我喜欢茶,除了它带给我视觉和味觉的愉悦,还因为我对传统、对自然的喜欢。而茶,与传统、与现代、与自然、与文化……,都息息相关。
茶是一个媒介,它把许多不同的事情、不同的人连接在一起。
茶为我打开了一扇神奇的门,丰富了精神,充实了生活。
至于获得,生涯规划师古典把爱好分为消费性爱好和生产型爱好。一直以来都有人提议我把这项消费型爱好向生产型进行转变,比如可以去培训茶艺、可以去销售茶叶。
以前是反对和否决的,现在想想,时机如果成熟,自然而然的转变也未尝不可,前提是有足够的能力。现在显然没有的,所以,也许这会督促我在茶学的路上更加努力。
一趟茶学之旅,零零散散,居然写了四篇文章,何尝不是另一种收获呢。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