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学科带头人晏彩琴:“精批巧注”培养学生自读散文阅读兴趣
——以《走一步 再走一步》为例
晏 彩 琴
王君老师说,公开课就是磨砺和提升自己的一座里程碑。
有幸参加了宝鸡教育学院组织的“国培计划(2019年)--陕西省乡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培训项目”送教活动,与宝鸡市省级学科带头人马虹丽老师进行了经典篇目《走一步,再走一步》自读散文同课异构活动,名师精彩的课堂点评和精准的课型教学使我获益匪浅,同时也深刻认识到“精批巧注”在自读散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指导学生阅读散文的技巧方法与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统编教材中的“自读课文”教学处于学生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过渡阶段,不仅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教读课的方法实施自主阅读的阵地,还是连接“教读”和“课外阅读”的重要纽带。自读课文所设旁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问题式、感悟式、赏析式、点评式、理解式等,强调启发性和引导性。且课后阅读提示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内容,而往往有着明确的阅读指向,如感受风格或内容的异同、感受作者的精神、体会作品的趣味,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延伸,引导学生由教材中的单篇课文走向课外更广阔的阅读天地。所以在进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时,充分考虑到自读散文课型的属性,以及教材中所提供的预习提示、阅读提示、旁批等,从三个方面依“体”而教,凸显统编教材“三位一体”的建设体系。
首先,叩问题目,问出文章的内容,引起阅读兴趣。
“问一得三”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蕴藏着文章的诸多信息。教学生写作要拟好题目,教学生读书要关注题目,那么,语文老师在设计一堂课的教学时,也不应该忽视课文的题目。巧妙地利用课题,会让教师的教多一丝灵动,让学生的学多一分得力。“问一得三”由故事导入讲莫顿·亨特当飞行员时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深入德国本土执行侦察任务的励志故事。一波三折的故事目的是造成反差,让学生对他的变化产生好奇,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然后从两个题目的比较开始,很快学生便发现,作者的原题《悬崖上的一课》只点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而《走一步,再走一步》既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更是作者的人生经验,顺势进入了文章的最后一段。整个开课干脆利落,直奔主题,引起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其次,把握课型,“精批巧注”引领深度思考。
部编本教材突出的特点,加大了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凸显自读课的课型特点,在自读课文的体例编排上教材做了精心的调整,呈现出新的形式:一是文后,增加了明了的“阅读提示” ,给予学生链接材料和补充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二是随文附带了贴心的“旁批注解”,将阅读重点提示给学生,适时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三是自读文本的两侧大块留白,预留的空间可方便学生进行笔记和批注,新教材体例上的这些调整,更加强调了自读课文的阅读应由教师主导向学生自主这一方向转变的理念。
而现实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淡化这种课程和教材编排的意识,以致在教学中把“自读”课也上成了“教读”课。在教学《走一步 再走一步》时,为了更好地体现自读散文的课型特点,教师指导学生随文批注:(1)自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什么?(2)旁批一共几个问题?哪个问题你能回答?(3)旁批中哪里告诉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方法?(4)批注重点段落,分析作者成功走下悬崖的原因是什么?自读课的关键点就是“旁批”,旁批是编者与文本及学生的对话,是编者对教学的期望。因此,在教学中,不妨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借助“旁批”这一重要的教材资源进行学习。这里,前两个问题指向对学生学情的了解,特别是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最能体现自读课型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自读课就是指导学生把教读课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迁移运用,因此有些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手。在第二个问题的铺垫下,前两个旁批迎刃而解,而且还通过第一个和第二个旁批了解阅读这类散文的方法,指导学生深度思考为重点品读和解决第三个旁批(我感悟到的人生哲理是什么)作进一步的铺垫,让学生理解散文重在“悟情”,体悟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引导学生细读“进退两难,孤立无援”时“我”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品味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个性化的表达,思考“我”走下悬崖后的人生感悟“惊讶和骄傲”,感受作者的复杂感情,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战胜困难后巨大的成就感,理解作者在恐惧中的迷茫和探索中成长的历程,从而真正将作品情、作者情和读者情“三情”结合,涵咏品味获得散文独特的美的感受。
另外,把握文体特点,精选批注,依“言意” 讨流溯源。
优秀的老师会更注重课堂上的师生对话生成。上公开课时,面对陌生的听课老师,学生往往拘束、放不开,但随着老师不断的调动、点拨、引导、评价,越往后,气氛便会愈加高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愈来愈高。在课堂的每一个当下,这就需要授课老师仔细观察着孩子们的表情,认真查看他们的自主合作学习,用心倾听他们的朗读和发言,捕捉信息及时辨析学生的亮点和存在问题。用目光去欣赏,用语言去肯定,用动作去夸赞,慢慢地,一扇扇心扉被打开了,一粒粒火种被点燃了,一颗颗心灵与课文、与课堂融为了一体。比如,在“我会批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根据“冒险岛遇险再到脱险”的全过程,说一说不同的发展阶段“我”的心理变化。其中几位学生说了爬上悬崖之前“我”的心理,老师刻意略过看到其他伙伴站在悬崖边上时,“我”“反胃”的感受,想很快进入下一个心理描写的重点段,便提示学生找“我”贴在悬崖上时的心理活动。一个学生怯怯的举手了,没想到他说的却正是老师想略去不讲的内容。虽然他的确没有听清楚老师的问题,可积极性却不能打击啊,马老师便夸赞他:“你读书读得真仔细,发现了老师没有发现的内容。一个“反胃”,看起来是身体上的感受,却表现了“我”当时极其害怕的心理。看到别人站在悬崖边上,已经这么害怕了,当“我”自己贴在悬崖上时,是怎样的心理呢?”听到老师的这番话,学生满意地坐下了,后面又有好几次争着举手发言。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谈感受,运用作者的人生经验说说面对困难该怎样做?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同学们积极踊跃的发言中生成了文本的内涵主旨。
批注是流淌于笔端的素养,是走向文本深处的“阶梯”,是与文本对话的“脚手架”,是智慧的留痕与想象的空白。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自读散文,主要由学生参考旁批和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完成,教师可提供一些阅读方法(比如画出标志性时空转换的语句,厘清故事情节)作为支撑,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阅读中的难点组织讨论),如问题式旁批:如何理解“时间在慢馒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稍下,夜幕开始降临”这段环境描写?
生:这段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变化,带有推动叙事的功能:同时,这一段并非纯粹容观的描写,而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我”的情感心理的外化。时间本来是匀速地走过,因为“我”的焦急,似平慢下了脚步,显得在“慢慢地”过去,太阳的光影也是“慢拉长,更突出了等待的漫长和“我”心理上的无助感。
又如在“分享批注环节”,老师布置任务:先批注课文中的前后出现的“哭泣”“抽噎”并理解其含义的不同。
生: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师: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冠军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奖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再次利用留白进行批注并做一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一石激起千层浪,精彩的批注与恰当的旁批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加灵动,更加深刻,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
王君老师说:“文本可以有更美的解读,课堂可以有更美的结构,师生可以有更美的相处,生命可以有更美的延伸。”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由一篇而知一类,引导学生在“言意共生”中体会散文意蕴,课堂上引领学生讨流溯源,让思维向前走一步,再走一步。
再走一步,是体验,是过程;
再走一步,是守正,是本真;
再走一步,是审美,是人文。
《课标》十分强调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部编本语文教材也在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不是注入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再走一步,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引领语文教学静水流深,让思维走向审美与人文的高度,应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至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