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感受到川渝方言的魅力是听到辣妹子决人(ma人)的时候……超级带劲儿!真的!!!(此处省略N个字吧~)
第二次感受到川渝方言的魅力,就是在前几天——我千里之外的朋友看到一部康定情歌同名电影——《康定情歌》,他说他是根据人物表情猜测他们的说话内容最后猜完了剧情的……
难道又是一部没有字幕的老电影?
拿出小本本记下来,说是空闲的时候找出来看看,结果——当天晚上拿起平板本来是想画画的,手指头却很自觉的点开了腾讯视频……
没办法,吸引我的永远是未知的东西多一点~
0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高中的时候班上有个学霸单名一个“康”字,班里的同学都叫他“康巴汉子”。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叫法,那时候以为是“帅哥”的意思。
往后一点,听到康定情歌,心里不觉惊叹:这样一曲悠扬大气、直白豪放的情歌到底是饱含何等的仰慕和深情啊!
再到如今看完电影,我想:有朝一日待我去到康定,应该会有一种很熟悉的味道~
《康定情歌》是在2010年作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专区级民族自治地区——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献礼片上映的,影片讲述了解放军李苏杰(苏有朋饰)跟藏族女孩达娃(居文沛饰)长达60年的爱情故事,通过两代人的爱情故事反映了藏族甘孜州成立以来的社会变迁,并歌颂了纯真的爱情。
上面是官方介绍,爱情是什么样子,没有一定之规。因为,我看到了爱情的很多张面孔……
李苏杰:
苏州人,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名修川藏公路的解放军技术员,。一听说有部队进藏搞建设就积极报名跟着部队前往康定,朴实青年一个。在去康定地区的一条溪流旁解救了藏族nóngnú达娃(不是跳河哈,后叙交代),两人一见钟情,在康定度过了一段岁月静好的时光。因为不可抗因素分别,李回到苏州,一生未娶,直到60年后返回西藏寻找达娃,而达娃却在李到达西藏10天前去世,两人从此天人永隔。
达娃:
藏族nóngnú,李帮助她砸开了身上捆绑了多年的铁锁链,恢复了她的自由身,同时解开束缚的还有达娃的内心,她第一次有了做人的感觉。后来两人相恋,因为不可抗因素二人分别。60年后李赴西藏寻找达娃,达娃虽一生未嫁,但已去世。弥留之际还呼唤着李的名字——如果身边人不是你,孑然一身又何妨?
刘二:
四川非藏族人,邮递员一名。初步猜测,很多人会骂这号人物。因为影片里刘二的种种言行举止传达给观众的感觉,就是他很自私。弹幕里有人说,他这样害了两个人(达娃和李)。我倒不这样认为,爱情是自私的,所以刘二对达娃是真爱。不过,有心种花花不开,达娃终究是刘二爱而不得的存在……
扎西多杰:
藏族阿哥,达娃领养的孙子,一个乍见就很阳光大方的男孩,平时除了放牧搞运输,还和自己的小伙伴组建了演出团,赚钱以补贴家用。和藏族女孩格桑梅朵是青梅竹马,后来因李的外孙女婷婷的介入,展开一段揪心的三角恋感情。
格桑梅朵:
扎西的青梅,唱情歌跳藏舞让我一个女孩子都迷醉的藏族姑娘。喜欢是感性,爱是理性。每次都在醋瓶子快要打翻的前一秒吹响口哨(用手吹的那种),努力地用理性压制感性,使自己在尊贵的客人面前表现出应有的礼仪!喜欢是放纵,爱是克制。扎西喜欢唱歌想去进修,梅朵忍痛割爱,退回扎西曾给的信物,克制自己的内心,成全扎西并鼓励他走出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我单方面宣布,我好喜欢这个姑娘。
婷婷:
李的外孙女(婷婷的母亲自幼过继给李),在陪着外公回归神秘康定、追寻旧爱的过程中,她也遇见了自己的爱情。马背上的追逐,把婷婷对扎西的爱表达的淋漓尽致——敢爱敢恨,落落大方。
一个是康定,“海外仙山,蓬莱圣地”;
一个是苏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都是我梦里从未去过的地方,更是我耳畔听说很美的地方。没去过也无妨,这并不影响我仰望它们的美;听说也很棒,听着听着大概也会自己说了……
唯一觉得遗憾的是,影片里面没有使用地道的康方言进行表达,时而重庆话,时而成都话......但是换个角度一想,这样的设计也挺巧妙的:就比如“达娃”两个字,若不做解释我便不知道这是“月亮”的代表。所以,不完美也是另一种美。
02 痛与泪点,难再共情
所谓共情,又作同感、同理心、投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关于痛点。
生而为人,都是肉做的。鲜衣怒马的头人(nóngnú主)背对湍急的溪流拿着德国相机给穿金戴银的媳妇拍照,一个疏忽掉入水中险些被冲走了。看着头人和其媳妇歪歪的样子(影片里表现的傲娇、凶残),我只觉得可笑。镜头一转,一双血肉模糊的脚杆,套着一对冰冷的铁锁链;镜头往上,衣衫褴褛,卑躬屈膝,皲裂的嘴唇,怯生生且黯淡无光的眼神——我不由得揪心:这是要犯下何等罪行,才会被如此对待?(历史盲,第一反应居然不是nu隶)
说巧不巧,李一行人刚好路过这里。人民解放军来自于群众,服务于群众,二话不说冲进去救起落水的头人。头人媳妇出于感激允诺李一行人一个要求,就这样达娃得到了解放。
后来我去补了下历史知识:西藏民主改革之前,是一个比欧洲中世纪还要黑an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制nóngnú社会。占藏族总人口95%的农nu和nu隶被完全剥夺了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农nu主把农nu和nu隶当作私有财产,可以买卖、转让、赠送、抵债和交换。在旧西藏通行了几百年,直到民主改革时被废止。
这绝对是今天的我所不能共情的东西,除了扼腕痛惜,还是扼腕痛惜.....
又是那啥派,这可能是那谁谁梦游时候做的决策吧。影片里讲述的是发生在1957年的故事,这是一个什么的年份呢?这一年,李成了那啥运动中被错划的约55万知识分子和爱国民主人士中的一员......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身败名裂倒是其次,家破人亡才是重创。什么社会悲剧,政zhi后果我全然不懂。初中学习历史,看到武则天的无名碑,年幼无知的我斗胆为她写了一段墓志铭;而今面对这样的境遇,我竟力不从心。
这也绝对是今天的我所不能共情的东西,除了扼腕痛惜,还是扼腕痛惜......
关于泪点。
初看影片,过于专注。只顾努力地去理解每一帧的用意,影片过半,才慢慢放松下来感性地体悟剧情的美好。看完第一遍我和朋友分享,说我唯一的泪点在机场送别那里。
李了却了自己多年的心愿,安慰外孙女婷婷,接着安然的走过了检票口。婷婷却穿着平常最讨厌的藏族服饰站在检票口前徘徊,迟迟不肯往前离去,时不时地回望,期待奇迹出现。就在她快要掐灭心中那一灯如豆的残火时,背后响起了她虽熟悉不过却无法通过钢琴弹奏出内心感觉的《康定情歌》......
“跑马溜溜的山上~”
“一朵溜溜的云哟~”
......
镜头水平180°旋转,我看到了扎西和梅朵盛装出席,双手齐胸捧着洁白的哈达,面带诚挚的微笑,大方地唱着《康定情歌》。
婷婷应该是喜极而泣:如果没有善始,善终也不错吧;都说真正的告别是无声的,可是生活啊需要仪式感。豆大的眼泪夺眶而出,婷婷冲过去和扎西梅朵三人抱成一团,相拥而泣。
我又为啥落泪?
我感动于像婷婷一样的人,他们敢爱敢恨,拿得起也放得下的洒脱和坦然;我感动于像梅朵和扎西一样的人,他们爱的那么深沉和彼此的理解包容以及信任;我感动于像藏区人民一样的人,他们的胸怀如此博爱宽广和淳美清明。
03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宋朝李之仪的一曲《卜算子》,像是一个穿越千年的玛雅预言,写尽了达娃和李的一生:达娃在康定——长江头,李在苏州——长江尾;60年来两万多个日夜彼此深深思念,男未婚女未嫁,望断天涯路。
“是不是肚子饿了?”
“李同志,勒个圆桶桶是啥子哟?”
“这是枣蓉麻饼,又甜又香。来!”
“我还不晓得甜味到底是啥子。”
“你吃了就知道了。”
“噗(拟声词,达娃被甜“吓”到了,吐掉了第一口饼子)!甜是勒个味道.......”
“你多吃几口就习惯了。”
“好吃......”
人间百味,我曾嫌弃极了那腻腻的甜。可这,却是达娃对生而为人的初体验。看着达娃随着疑问一起流出的眼泪,我无语凝噎。
“那苏州还缺啥子宝贝嘛?”
“还缺......达娃!”
“达娃是穷人,不是宝贝,最不值钱了。”
“达娃你记住了:干净的灵魂和善良的品质才是最值钱的。”
生而为人,人人平等。尽管这八个字我只相信前面六个字,但我在两人的言语间和眼神里读到了李的真挚纯粹和达娃的谦卑淳美。
一见钟情,是不是得花光前面积攒的所有好运啊?只因李一句“路修好了,我先回苏州。然后你等我的信,我一定会来接你”,达娃就穷尽一生地去等待。等到蜡炬成灰,等到天人永隔……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
李在苏州几十年如一日的写信给达娃,达娃为了能够读信还专门去上了几年的扫盲班。然而,偏偏造化弄人,60年来达娃只收到李寄来的一封“祝福”信。果真是造化弄人吗?非也,是之前提到两次的“不可抗因素”——是那个拒收来信的邮差刘二,是那个“Zqing”错误泛滥的时代……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60年后,李再次站在这铁索桥上的心情,应该不亚于当年红军长征时候的情怀吧。李来到当初解放达娃的溪流旁,听着扎西的解说,回忆着当初的点点滴滴,含泪将这些年来被戳上“查无此人”章印的书信一封封投放到溪水里,接着投放的还有那带给达娃生活第一口“甜”的枣蓉麻饼......
扎西说,达娃奶奶死后骨灰撒在了这条溪流里,她说可以随着这溪水流到苏州去。试想一个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默然垂泪,是一种怎样的释然和解脱?
“我死后,我也会让我的孩子从苏州飞过来把我的骨灰撒在这里,我要顺着这条溪流去找你。”
深情不及久伴,厚爱无需多言。生前不能常伴于彼此身边,那么死后让我们的骨灰徜徉在同一汪清泉里吧!
李和外孙女做好准备出发去机场的前一秒,扎西的姐姐卓玛匆忙跑来把当年李送给达娃的包拿给李,李打开掏出来看到那条曾被他用斧头劈断的铁锁链时虽没能忍住心中的悲恸,却也没有像当初听到梅朵说“达娃奶奶去世了”的时候伤心到几近晕厥......
遇见只是故事,错过才是人生。失去本就是人生常态,得到的都是侥幸吧!当你真正看淡人间得失后,纵使惆怅流光去不回,万事已成灰,你也会无问西东了。
最终君心似“我”心,从未辜负相思意!
04 幽人素琴,如歌岁月
遥想那二年生非主流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本想把生活过成一首诗——时而精致,时而简单;不料,生活被我过成了一首歌——时而不靠谱,时而不着调。
达娃一出生就是nuli,五岁开始就带着铁锁链被束缚住了双脚,也被剥夺了自由。
对于少数民族最初的认知,就是他们无论是谁都有一个清脆的歌喉,嘹亮的歌声,他们也爱极了歌唱。然而,达娃是悲惨的。在头人面前,她是没有权利一展歌喉的,只能背地里跟着阿妈“乱唱”。
被解放后的达娃加入了川藏修路队,在解放军休息的时候,和众多藏族“达娃”一起唱起了《康定情歌》。(“达娃”就像广东人叫“靓仔”一样,是个统称和小名)
“跑马溜溜的山上~”
“一朵溜溜的云哟~”
......
我惊叹于达娃的歌声,是那么的纯粹、干净、空灵,不带一丝犹豫和哀伤。我不知道才旦卓玛(中国女高音歌唱家)高歌《农nu翻身把歌唱》时候的心情,但是我猜那时的达娃心里面肯定开出了一朵雪莲花~
我也是后来才知道,一个人不敢唱歌的原因除了五音不全,还有就是没有权利。
可是,岁月本身就如歌啊,对不对?
唱好了,是一首情歌;跑调了,就是一首离歌。
还记得影片的开头作曲系研究生婷婷因为毕业论文的考题是用钢琴弹奏《康定情歌》,一曲弹毕,老师只给了一个“及格”,理由是老师没有在婷婷的琴声中感悟到作为一个作曲家内心澎湃的东西。
影片接近尾声,再现婷婷弹奏钢琴的画面,我想:此刻的婷婷,她的心应该翱翔在康定跑马山的最高巅:自由,不羁,轻快——像极了那朵溜溜的云~
好了,电影解读到此结束,可能有点过度解读了。但是,看到有弹幕说看了七次,我顺手就是一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