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但每个人读书至今都应当树立起一种信念,就是为什么而读书?否则总觉得会有很多的遗憾没有得到回答。
继而展开,就是为什么上小学而不是继续玩耍,为什么升中学,为什么考大学,为什么读研,读博,从事科研工作,建言献策,治国理政,乃至为了人类进步等等。九年义务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我想实施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教育效果却并不一定好。社会的进步从原始的杀戮进化到了辩论,为了生存而取得食物,不得不狩猎,后来孔子提出了礼,我们读书是为了知礼,便是进步,而现在不仅是为了知礼,我想终极目标应该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所以在一定年龄,便开始了九年义务教育,教授学习基础知识,边学会了诗书礼易乐春秋。长大后步入大学,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之大不在于大,而在于学,不断学习技能,便有了一技之长,安身立命之本。
可问题是,往往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为什么而读书,为什么而上大学。也怪这个浮躁的社会,缺乏了对知识的渴望,一个岗位不一定要求多么高的专业技能,有文字功底即可,而多年的历练更是可以加深这项功底,可是如果人人都不安于专业技能之时,不再安于辛勤劳动的付出时,社会的核心价值便出现了动摇。于是就有了为什么不知其然的局面。
我想,无论是基础学习,还是专业学习,都应当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生很漫长,有两个东西常伴左右,一是安身立命的技能,二是偶有兴趣的爱好,二者合一当然更好,但却很难,所以工作既要喜欢又要挣钱也是很难,选择需慎重。
再谈为什么而读书,我想还是归于理想,为什么而读研,还是归于对科研的热爱和追求,但其毕竟是枯燥的,挣得也不多,可是随着工作门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单位已经不再安于招聘本科起步的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迫使更多人读研,进一步的科研热情和就业压力造就了读博的另一批人,但回顾初心,仍是对科研有着执着热情的一批人才能在这条路上走的越来越远,而只为追求工作的人到也不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但大环境的变迁不得不做出更多选择,尤其是就业压力加大的同时,对自我目标的认识更加模糊,俗话说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我想也是很好的一个印证,但毕业之后却是人生更应寻找的方向,毕竟只是刚开始。
读书,本就是一个理想的事情,诗和远方,不在远方,只在心间。读书,始终未晚,而目标却需要远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