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正难以面对的是自己,不是别人。人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也只能想想而已,是不是这样的呢?
【1】
听了镜中人的话,这个人与是就走进厨房,洗了一只茶杯,洗茶杯的时候,他想着这不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他仔细地端详了一番茶杯的杯边,有一点茶渍沾着,随手拧开水龙头,就将茶杯杯边的茶渍洗干净了。
洗茶杯的时候,这个人是带着庄严的心的,丝毫不觉得这是一件琐事,而是一件快乐的事。他心里想着的是茶杯洗干净了就又可以喝茶了,洗完茶杯以后,他顺便也将茶壶洗了洗。待到这一切准备就绪以后,他给自己泡上了一壶心仪的好茶,闻着一缕茶水升腾的香味,他觉得自己就应该活出这个样子。
人要活出样子来,其实很容易,只要自己动手去装点生活,就是一个样子。而要活出想要的样子,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人最难认识自己,认清自己,最不了解的也是自己。所以,我们的一生才会那样奔波劳碌地为了生计和更好的生活而努力。看不清自己的样子,才要那样寻寻觅觅。生活得模模糊糊,才要找到一条清晰的轨迹。
【2】
所以当这位名叫比利的战士面对媒体采访时,他才会感到不适,他看着尖刀下的敌人血流一地渐渐死去,也看着自己的队长在敌人的枪弹下默默死去,他看着战友在身边死去,他也看着敌人在自己手里死去,鲜活的生命说死去就这样死去。对于比利来说,战场上发生的一切都太快,来不及半点犹豫,刀已经刺进了敌人的胸膛。
他觉得这不是一件令人值得骄傲与炫耀的事,如果因为他在战场上杀了人而成为英雄,成为国民崇拜的对象,他心里真的很矛盾也很挣扎,他觉得他不是英雄,只是做了一个战士应该做的事而已,他对战友的死去感伤不已。比利在战场上因为杀了人而成为国民英雄,而时刻激励他像英雄一样去战斗的兄弟就这样睁着眼死在他的眼前,他是不是还要重返战场杀敌呢?电影就在这样的叙事逻辑中用战场镜头的回放与比利回国受到英雄般待遇这样的现实穿插起来,用李安自己的视角向世界表达了他对当年那场战事的态度。
电影毕竟是讲究技巧的,李安的电影语言表达的层次很丰富,人物塑造很丰满,镜头聚焦是当年一场极富争议的战事,讲述的是一名既平常又不平常的战士的一次战场遭遇。比利内心的纠结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现实的纠结,他真的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英雄,也不觉得自己做出的是什么英雄壮举,英雄怎么就是自己了呢?生活或许正是因为存在那么多的不确定,才具有那么多令人期许的意义。在李安的电影里,比利想要的生活显然不是战场,而是与自己偶然邂逅的那位美丽姑娘,但英雄怎能“儿女情长”,比利因此没有选择,他无法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如果存在就是最好的,那么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就是存在着的生活的样子。生活有时候我们真没得选择,能够选择的生活也未必是好的生活。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生活,活着、活着就成了一个样子,这个样子未必是自己最满意的,却一定是真实的,这种真实如果是自己能够全然接受的,那么就是你想要的样子。生活真的也需要一件对标物,这件对标物可以是一个人,一种观念,一点思想,一种生活方式。没有对标物,生活的视线就会模糊,活着、活着或许就不知道自己成什么样子了。
生活并没有那么多的想要,一瓢饮,一箪食,一张床,一身衣裳,已经就足够了。人之所以想要活出一个样子,想要的往往是另外一种生活,另外一个自己。这样的生活是与现实的生活相对应的另一种生活。这样的自己是与自己的内心拼争着的另一个自己。这种对应有时候反差会很强烈,这种拼争有时候会显得很激烈,能够及时地将生活的反差进行调和,将内心的拼争进行抚平,终而归于身心的内外谐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就是最好的样子。
李安这位华裔电影导演的佼佼者,他每一部电影的叙事方式都站在普通人生活的一面,探索着人内心与内心、内心与世界的矛盾、不安、拼争的样子,许多时候其实就是他自己生活的映射。用李安自己话来说,就是将自己生活的意识传达给演员,通过演员、通过故事表达他对这个世界、对当下生活的看法。
在平常生活中,李安认为自己的样子始终是一个害羞的、不懂怎样表达的样子,拍电影是他的兴趣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觉得拍电影就是让自己度假去了,这是他喜欢的样子,在片场他可以把控一切,将他所知道的一切都交(教)给演员,甚至连个人最隐秘的感受也会传达给演员,这样就可以让演员将角色拿捏得更为精准到位,达到他创作最想要的样子,但是回到家中,他就是一个懒懒的样子,带着一身疲惫与劳累,什么都不想动,甚至变得很无趣,漠视家人的感受,所以李安在《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节目访谈中,他才会带着愧疚的语气说道:“我把最好的都给了演员!”
李安在导演工作中十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子,可以说是十分自在、自由的,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创作造诣,但他却认为这不是他最终想要活出的样子,电影只是让他找到了生活的另一个出口,一个在与自己的内心不停纠缠与拼争的时候,可以让自己的情绪与思想得到淋漓表达的出口,在那里纵情地燃烧火热的意志。一个谦谦的儒雅的男人的内心,始终埋藏着对生活、对家人、对世界、对人类的不安情绪,这就是李安作为电影导演活出的样子。
【3】
真的很难去评断一个人的生活究竟怎样才算活出了最好的样子。我只是希望当我们将另一个人当作自己的镜子来观照的时候,可以清楚自己生活的样子,清楚活出最想要的自己,“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生活本来就是明朗而开阔的,汹涌而澎湃的,为什么我们常常变得忧郁而寡欢,不是我们不知道要活出怎样的一个自己,而是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会成为一个怎样的自己?自己究竟能够创造怎样的未来?一个人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人为什么就不可以改变自己呢?
因此,对于洗一只茶杯、看一部电影这样的生活体验,只要你细心地品味、平静地体会,那里其实就隐藏着最好的自己,“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到底哪个更好呢?这让我想到被誉为“中国青年创业导师”的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在他大病一场经历生死之交后,他写了《向死而生》这本书,来全面观照、总结自己的人生,当他终于可以回过神来看清自己生活的时候,他说他以前要“做最好的自己”(还出过一本同名的书)其实是错误的,做人做事不能做到最好,那样做就等于把自己逼上了生活的绝路,一天到晚就知道拼命,样样事情都想做到最好,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更没有时间去看一看本该看的风景,结果却做了最不好的自己。
中国哲学经典《易经》的最后一卦叫“未济卦”,“未济”就是说做人做事不要做得十分的圆满,八九分就差不多了。中国还有句熟语:“做人七分,做事三分。”外国也有句谚语:“做人为自己;做事为别人。”都在提醒我们,生活总要给自己留有一个余地,那样才可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之所以是想要的样子,我的理解,想要的并不是一定的,别人的更不是自己的。活着,对自己好一点,就已经足够,就是最好的样子。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