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算是比较杂,品目也比较多的。可能是本身的兴趣比较多罢。那要说到最有影响的,我还真没有那种,从小阅读一些经典而后吸取了一生的人生信条。很多书看着看着就忘了,这也是我一度想把看过的书,定期再复读一遍的缘由。不论如何,即便是忘了,读过还是有读过的映像的。
就像,我前两年看了宗萨仁波切的一些书籍还有一些佛教类书籍,一时半会觉得众生平等,不杀生不吃荤的理念深入心底,总想着人类不应该将自己的生存凌驾于其它生命之上。屡屡在饭桌上,传输着这些理念,并且看到餐盘里的肉食,脑海里却是一幅幅动物尸体肢解的画面。结果是我维持了整整一年半的素食。并无不坚信的认为,这是正确无误的方式。而在一年半的时间后,身体并没有大脑般的毅力。为了不使自己左右为难,类似的书籍也就不再那么专注了。
再就是,自我情绪调整的书目,从《非暴力沟通》到《正面管教》,从自身到与人相处,与家人及亲子。无所不在的调整自己,每每敦促自己,遵循书中所说,可是境界未到,总觉得过于压抑。直到后来再读丹尼尔·戈尔曼
的《情商》以及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才慢慢了解内心更多,走近更多,自然面对了自己,就很好的调节。可能是时间沉淀,一开始的接触只是在内心埋下颗种子,生根,再接触才会慢慢发芽。方才懂得,对于书的影响,往往是执着的,也有可能是偏激的,无论如何,一如既往的去热爱,最终领悟书的真谛及作者的对于专业和经验的传述。
在艾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了解,每位作者的用心都是无可置疑的,也没有什么作品是真的无用的。不可轻易的亵渎了作者和作品。也难得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改变国民的意识。虽然力之微薄,却能经久不衰。读书的人,自然有所改变以及影响身边的人。
古有读书无用论,却也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黄庭坚和苏轼聊天时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