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不是因为厌学才学不好的,而是因为学不好才厌学的;一个人不是因为上网成瘾才有心理问题的,而是因为先有心理问题才上网成瘾的;一个问题不是因为多么困难才解决不了的,而是因为解决不了才变得多么困难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国家培训教材《心理咨询师》最早的几个版本中,是有个单元专门讲“情绪理论”的,第一个理论叫“情绪的外周理论”,书上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相同的情绪理论,后人称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非常遗憾的是,因为这个理论被普遍认为“荒谬”且“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而在后来的改版中删除了。
乍听起来,这个理论的确够荒谬的,比如“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即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照他的说法,人并不是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而是相反,人是因为哭了才愁、因为动手打了才生气、因为发抖才害怕”;而兰格则强调血液系统的变化和情绪的发生的关系,说什么“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作业加强,血管扩张,结果便产生愉快的情绪;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减弱,血管收缩,器官痉挛,结果便产生恐怖的情绪”。
可能正是因为这种荒谬深深吸引了我,詹姆斯也从此进入了我的视野。
记得大概是2005年,青岛市心理咨询师协会成立,邀请中科院心理所的某位社会心理学大咖讲座,期间我曾请他给我们推荐几本必读书,其中就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我当时买的是中英文对照本,啃了几天没啃出兴趣,便将其束之高阁。那个时候,我对詹姆斯的了解也就局限于教材上讲心理学的“学派纷争”时的“机能主义心理学”、讲“自我”时的“主我和客我”,以及有关“自尊”的那个经典公式了。
再次唤起我对詹姆斯的关注是一本日本著名教育学家多湖辉写的小册子,叫《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方法谈》,开篇就有段话:
“对‘人悲伤为什么会流泪?’的问题,学者詹姆斯和朗格是这样回答的:‘人不是因为悲伤而流泪,而是因为流泪而悲伤。’这听起来多少有些禅学的味道,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人类所具有的共同心理。根据这种说法就可以类推为‘孩子不是因为厌学而学不好,而是因为学不好而厌学。’”
这个观点让我十分兴奋,因为那个时候我刚刚看到圣奥古斯丁那句“人们都以为理解了才相信,我则认为只有相信了才理解”,知道“相信”和“理解”之间本没有先后和正反,很多话原来也可以反着说。
比如:一个人不是因为上网成瘾才有心理问题的,而是因为先有心理问题才上网成瘾的;一个问题不是因为多么困难才解决不了的,而是因为解决不了才变得多么困难的;……
自此我知道,这样的归因方式才更为“心理学”,也更有利于心理咨询师秉持“助人自助”的原则。
但詹姆斯真正在我心中复活却是因为一次偶然,那天我在网上浏览,看到了一篇《具身认知:佛学视角》的论文(心理学探新,2010年地5期),知道了一门叫做“具身认知心理学”(Embodied Cognitive Psychology)的心理学流派正在异军突起,在我看来,它很有可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一百多年的科学心理学研究成果终结。
此时才想起曾读过一本叫《寓身认知心理学》的,忙从已落满尘土的书架上找到,方知道“寓身”就是“具身”,同出而异名罢了。
赶紧又买了《具身认知的原理与应用》和《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这两本书恶补。看得我心惊肉跳,深刻意识到,一场心理学的革命已经拉开了序幕——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今晨只是想请您像我这样跟着感觉走,千万不要停下来问我:“说了辣么多,那么到底什么是具身认知呢?”
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即使回答了也是白搭——就像您没有摸过大象而我告诉您大象像什么一样。
关于具身认知,我想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涂鸦一个系列,但我怕自己没有那个能力。今晨只好摘我喜欢的一段(具身认知的原理与运用,第36页)供您琢磨:
“具身认知既不主张物理(身体)一元论,也不赞成心物(心身)的二元论观点。它是一体论,即心智在大脑中、大脑在身体中、身体在环境中。心智、大脑、身体和环境是一体的,类似于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
看清楚了:不是一元论,也不是二元论;不是一“分”为二,而是“一体”为二,当然也可以为三、为四……但“一体”就是“一体”,不可分!
想到这一点,我似乎能理解悲伤和流泪、生气和打人、害怕和发抖的关系了,也自然认同詹姆斯作为具身认知的先驱,当之无愧。
伟人就是伟人,伟人的灵魂不灭。
著名的心理学史专家波林曾写道:“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名字,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了。”
而我则说:谁想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威廉·詹姆斯真的不能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