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约【3】
【原文】
凡习礼,需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①,毋径而野②,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礼貌习熟,德性坚定矣。童生班次皆如歌诗,每间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余皆就席敛容肃观。习礼之日,免其课仿。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 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③ ,字字句句,紬绎④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如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 ⑤
[注释]
①沮而怍:气阻而色变,拘谨害羞。
②径而野:率直而粗野。
③口诵心惟:口里念诵,心里思考。
④紬绎(chōu yì):理出头绪。也作“抽绎”。紬,抽引。
⑤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语出《周易·系辞上》:“纪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意为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
[译文]
练习礼仪,必须澄清心思,消除私心杂念,平心静气,老师要认真审察每个学生的礼仪细节、容貌举止,不疏忽懈怠,不沮丧害羞,不随便粗野,从容自如而不迂腐缓慢,言语谨慎而不拘束紧张。久而久之礼仪就会熟练,德性也就坚定了。学生的班次像吟唱诗歌时一样,每隔一天轮到一个班练习礼仪,其余的班级都坐着,表情严肃、认真观看。练习礼仪这一天,免去其他功课。每隔十天集合四个班在全校依次练习礼仪。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集合各学校到书院练习比赛礼仪。
老师授课不在于量多,贵在精熟。要根据学生的资质,能认识二百字的只应当教给他们一百字,让学生的精力常有富余,那么他们就不会因为辛苦而厌烦学习,反而会有收获的愉悦。在诵读时,务必让他们专心致志,口读心想,一字一句,反复体会,声调抑扬顿挫,心胸宽广虚静。久而久之就能举止有礼、谈吐文明,日益聪明了。
每天的功课,先要考察德性,其次是背书、朗诵,再次是练习礼仪或功课,最后再读书、讲课、吟唱诗歌。练习礼仪、吟唱诗歌都是为了存养儿童的本性,使他们喜欢学习而不会感到厌倦,从而没有闲暇时间去干歪门邪道的事情。老师们知道了这些,就知道如何实施教学活动了。显然这里只说了个大概。至于真要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各人的用功了。
[解读]
王阳明“校长” 亲自撰写的教学手册即《教约》 全篇我们学习完了。《教约》 的开篇一上来关注的重点就是做人,直接抓住的是学生的思想灵魂。接下来讲的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唱歌咏诗、学习礼仪、阅读功课,可以看出,阳明先生关注的重点依然是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在前一篇《训蒙大意》 中,王阳明已经剖析了教育的习弊,而解决教育弊端问题的关键是把教会学生做人放在首位。
对比一下现在的教育现状,现在的小学生进了课堂,老师首先关心的是布置的家庭作业作了没有,小红,你的作业写了吗?写了,很好,坐下吧!小强,你的呢,没写?好吧,教室后墙跟罚站一节课!大体上现在的老师都是按这么个套路开始一天的教学的。家长呢,关注的也同样是孩子的作业写完没有,考试得了多少分,至于孩子其他方面的表现是无所谓了。
搞过教育的人思考总结一下:问题学生包括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是怎样产生的?其实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的所有问题的产生几乎都是“非智力因素” 造成的。再笨的学生,只要他人生观态度端正,对学习有兴趣,肯上进不放弃,且不说将来他别的方面发展如何,单就学习成绩而言,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如果将孩子比喻为一个容器,这个容器如果不能装进去干净水,那么污水就必定会乘虚而入。这就是阳明这段说的“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的原因。老师与家长,不能用“乐习不倦”的方式挽留住孩子的心,他们自然就会将心投入到“邪僻”的领域里来。
阳明先生讲“致良知”,重点要求每个人能自觉、自发去“致”自己心中的良知,但是,在对待儿童教育这个问题上,阳明并没有迂阔地要求每个儿童要自觉自发“致”每个人的良知,这并不是说阳明认为儿童没有良知可以致,而是儿童的实际情况让他们很难自觉主动地向“致良知”的方面靠拢,反而一些发自私欲的诱惑很容易让他们步入歧途,此时,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要呵护好、开发好每个儿童天赋的“良知”,让这些“良知”像春雨之苗一样,茁壮生长,使他们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或者说至少是不让父母操心的心智健康的后代及合格的社会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