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讲道理的人们
喜欢讲道理的人你一定见过。
当你工作上遇到不顺心,你向朋友吐槽。你希望的是朋友和你一起吐槽严苛的上司,失职的同事,但是你的朋友很可能给你 balabala 30 分钟职场经,告诉你你哪里错了,你应该怎么应对,当一个职场老油条。这三十分钟职场经你早知道了,你只是想口 high 吐槽30分钟,但是却十分郁闷地被怼了30分钟,你更不开心了。
当你遇到了傻逼,想和男朋友吐槽。但是男朋友却一本正经地告诉你,包容的美德,宽以待人。当你被工作学习累倒,瘫软的时候还不忘坚持着给TA发信息,但是TA好像早就准备好了一堂知识讲座,开始数说你的不足,你的提高途径。
“我想要的不是道理,是安慰,被理解,和一起吐槽啊!”
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给别人讲道理,教别人做人呢?难道他不知道这样很讨厌情商很低吗?
对,他就是不知道
可是这也不能全怪在情商上,大部分情况下他是好心的。
如果一个人需要指导,或者新的思维,他会转向去求助“心目中的权威”。这个权威可以是某个教授,领导,老师,或者是很厉害的朋友。如果他以吐槽的心态交流,那么最好还是抑制住帮助他的冲动。毕竟来自于“非权威”的建议他并不会理解,更甚还会惹来怨怼。寻求指导的人,寻求交流的人,不会是吐槽的态度。
但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应对吐槽的第一反应是建议和讲道理的呢?
从父母、老师、长辈学来的思维
你还记不记得小时候被老师和父母批评教育讲道理呢?
父母、老师、长辈是喜欢教人的。但是受限于社会背景和教育环境,实际上他们只是为了教而教。他们的思维过程可能是:
- 父母、老师、长辈出于身份的差别,认为教孩子是义务。
- 由于社会原因,父母、老师、长辈普遍思维水平不高,并欠缺深度思考的能力,并且对道德和规约没有深刻的认识,无法对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这是社会、教育环境决定的,并没有黑父母。)
- 父母、老师、长辈无法对于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水平进行正确的评价,导致了自己误认为自己拥有(完全正确地)指导别人人生的能力。(虚假独特效应)
- 由于第二条,父母、老师、长辈只能遵循一时的,没有经过严密思考的直觉判断,教授重复、经验性的知识道理,,并且为了达到“自己省心,自己的教育被采取”的目的,采取了批判,数说等恶劣态度。
多次经过这样的过程后,这个思维过程被结构化了。一定的情况下,是这样的:
- 看到了可以进行批评的点,或着有了批评的愿望
- 进行批评,讲道理
这很可怕不是吗。举个例子,你家新买了饮水机。饮水机的按钮可以向上搬也可以向下搬。第一天,母亲出于“勤俭节约,爱护物品”的原则,批评了你:“饮水机的按钮要向上搬,不然容易坏!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知道爱护物品呢!你以为父母挣钱容易啊!”
第二天,“饮水机的按钮要向下搬,不然容易坏!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知道爱护物品呢!你以为父母挣钱容易啊!"
这是真实的故事。
(题外话,正确的三观是怎么样的呢?1.物品是为我服务的,我想向上就向上,想向下就向下,不能因为物品让我产生困扰和思想负担。2. 设计者不是傻子,饮水机设计出来,就是有一定寿命考量的,而且向上向下都是可以的。 3. 我不知道应该向上或者向下,应该先百度一下了解真实情况。)
另外一个真实的故事,老师看到学生捡纸团,脱口而出:“你怎么乱丢东西?”
“不是我丢的,我只是想捡起来。”
“不是你丢的你捡什么?”
“那我不捡了可以吗?”(丢!)
“你怎么随地丢东西?”
“你不让我捡的。”
……
最后学生的罪名是顶撞老师。仔细思考一下,老师脱口而出时的思路,是不是就是简单的批评是我的义务-我找到了批评的点-严厉的批评呢?这达到的效果,可是让几岁、十几岁的学生怀疑道德观,留下心理阴影啊。爱护环境,提高素质呢?这样的教育,和老师的出发点背道而驰了。
人都是有一定的认知、学习别人思维的能力的。这种父母、老师、长辈的思维,孩子会学到。而且父母的另外一个杀手锏是,“我是为了你好”。
所以现在,就有了这样一个思维模式:
我要对你好,我能帮助你 - 我找出你失误的点 - 对于你的失误点进行批评教育
这样的思维过程,出发点是好的,为对方思考的。但是这种为教而教的思维过程,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不对问题和发生问题的环境进行细致的思考、分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对道德有严格的思辩的多角度的认识和理解,是不能教给别人正确的道德观的。
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好为人师,教人做人的人,在给别人讲道理的时候,(可能)满足了以下心理需求(之一):
- 提高自我评价,维持一个“自己很有能力,道德水平高,思维活跃,视野广阔,经验“的自我感觉。很多人在没有“被讲述者”的时候,就会自己假想一个讲述者,然后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储备在头脑中。当一个符合条件的被讲述者出现时,这些人就会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地讲述出这些经验,并期盼被讲述者有很好的反馈。这个过程会产生极大的自我评价提高的满足感。
- 攻击性。人的攻击性有很多种解释,其中之一是“学会攻击性行为"。比如学堂中指出老师的错误获得赞许;或者在小朋友的游戏中,通过攻击控制别的小朋友,获得玩具的使用权。这些攻击性行为得到的不是惩罚而是奖赏,这些就容易变成富有攻击性的成人。这样的人就容易通过攻击别人的弱点得到满足感。这种攻击性的教育比较少见,并常以“你错了”“但是”开头。
- 表现欲。企图通过讲述精妙的道理,使他人因你而拥有如兴奋,吃惊,震惊的情感变化,企图吸引,娱乐,取悦他人。
- 自己创伤的过度补偿。把说教者自己走弯路时的无力无助的感觉,或者饱食恶果的后悔难过,投射给被说教者,认为别人也可能有这种情绪、情感,通过说教行为,过度补偿了自己的当时的创伤。
我并不是说要原谅,接纳这些人
上面给好为人师者洗地,说他们的心是好的,而且并不仅仅是情商低,也有环境因素。所以我们应该接纳他们,感受他们的好心吗?
如果一个普通朋友对你这样,你可以考虑疏远和他的关系,毕竟他给你带来了不快,你也不可能和他推心置腹地劝解,改变他。
如果你的核心朋友对你这样,这时候你可以和他刚一刚道理了。如果他不听,就不找他吐槽了嘛。而且需要思考一下自己找核心朋友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你的男女朋友对你这样,建议分手。
因为更重要的是,他们除了好心和自我满足,也可能有很多错误的地方,导致他们产生了很多道理。
错误的思维逻辑
喜欢讲道理,教做人的人,思维上有一定的逻辑谬误,使其认为他的道理是正确的。
比如,当你讲述你遭遇了严厉的领导时,教育你的人可能是这样想的:
领导批评你,是因为你有失职,你对待工作不够认真努力。 —— 稻草人谬误,自己树靶子自己打。
领导批评你,但是你在工作上有一点小失误。你产生了错误,所以你说的一切都是不对的,可以攻击的。 ——谬误谬误,认为有一点错误的说法,整体都是错的。
等等。
不经过仔细的倾听,细致的分析,严密的思考,是不可能给对方提出真正有效的建议的。对方也是人,也有思考能力,你能想到的,别人早就想到了。别人不是想来要建议、听批评的,而是来吐槽口 High 的。
没有认识到人与人的不同
还有一个错误来自于没有认识到人与人的不同。
1.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和利益取向:
比如我的目标就是挣一点钱,然后游历世界。你的“职业进取论”就不是我爱听的。
比如我最大的目标就是打游戏打到世界第一。你希望有学术成就,但是请别和我安利。
2.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常识:比如我的常识在于娱乐歌星方面,你的常识在于游戏圈方面。对方对娱乐歌星不了解,没兴趣,你也不需要教他谁和谁的演技逼真,谁和谁的爱恨情仇。
3. 不同人有不同的状态。 情绪低落的人需要安慰,而不是被教育。处于职业上升期的人可能需要放松情绪,或者突破的思维,或者简单的安静。但是肯定不是被批评。你的状态,可能就是每天躺着刷手机吧。
4. 不同人处在不同的环境。 不同环境下的人有不同的行为准则。你在中国被要求尊敬老人。日本的年龄辈分等级感更加强烈。但是在人人平等的国度,就不需要对年长的人刻板地尊敬,可能他比你还开朗活泼。
你想要的,未必是别人想要的。你的情况下正确的,不一定是对方情况下正确的。己所欲所好,都勿施于人。你很难知道对方的情况下,是不是需要你的方法,你的建议。一个方法,一条经验在你身上奏效了,并不一定对别人也同样有效。
必须说,贪图口 High 吐槽没错,也没多好
对方安慰你,夸你,和你一起骂惹你的人,知道你的需求是发泄情绪,这是情商高的表现。
需要理解你的情况,给你一种“被理解的舒适感”,这需要强大的语言能力,共情能力,甚至“表演能力”。要做到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如果朋友做到了,那他真的很费心思下功夫地让你开心了。能做到的人真的很少。对方也没有取悦你的义务。
而且,把问题诉诸情感,掩盖了思考和寻找方法论的过程,可能降低你的思维水平,让你更加的情绪化。情绪化的行为模式,可能会降低你的情商。你既然要求了别人的情商,你自己的情商也得相应得提高,对吧?
吐槽口High是一种外化阴影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是单纯的吐槽或者幽默化处理自己的情绪,也可能是一种传播焦虑的过程。如果你的吐槽行让你的倾听者也产生了焦虑的情绪,那么这种吐槽行为本身就是损害朋友以让自己获利的行为了。
在口 high 吐槽的时候,人们大多是在低思维水平下的情感发泄。这种发泄没有错,这也让你处于满足感之中。如果你只是觉得吐槽了,骂爽了,这辈子爽了就值了,那完全没有问题。请备好啤酒,撸好串儿,招待三五好友,通宵口 high 起来骂起来。你们的朋友情感会更加坚固,你们的情绪会异常高昂。你们享受这种感觉,而且你们一点都没做错。
“我觉得你是一个可以深入交流的人,你却拿我发泄情感?"
但还有另外一个角度。你的核心朋友,觉得你是一个明事理,有思维能力的人。你是可以深入交流人生的经验,为人处世,学业职场的方法论的人。他觉得你是那个坚强果敢,可以无保留地交流想法的知己。
有的人就是喜欢思维的碰撞,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世界。他找到你,他对你的评价和期望很高。你的朋友真的为你思考,也想和你交流思维,那么可别辜负他们的期望。这也是你需要有的高情商。
结论!
- 不要教别人,除非被求助。
- 不要交浅言深。和交情浅的人,维持一定的表面和谐就好了。你会发现什么样的人愿意与你深交,什么样的人对你产生隔阂。
-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口 High 吐槽思维也可能会让你咸鱼,把问题诉诸情感,而掩盖了思考方法论的过程。
- 判断你的朋友什么时候是在吐槽口 High,什么时候是在寻求思维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