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九歌出版社、傅佩荣《不同季节的读书方法》中“四季与读书”一文
人的一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少年期(三到二十岁)、青年期(二十到四十岁)、中年期(四十到六十岁)、及老年期(六十岁以上)。
我,在年纪上,处于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快结束)。
少年期的读书目的有三点:摆脱文盲、奠定基础、认识自我。文盲是指不识字的人,也只是指识字但不会思考的人。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说:”凡是无法陈述自己思想的人,都是奴隶。“在识字与思考外,还有丰富的文化资产经由学校教育而代代相传,这是个人社会化的必循途径。至于认识自我的性向与知趣,也是责无旁贷的,否则,是谁在生活?
细思极恐,自己在少年期,并未能摆脱”文盲“的状态(识字却不会思考、到现在也依然一知半解)。学校的教育似乎完成得不错,但也都还给了老师,并未从事原来专业的工作。至于认识自我,真的是近三年的事了。
青年期读书是为了谋职安生、讲求实效和自我定位。定位兼指位置与方向,具有动态开展的意义。若青年期仍未能建立人生观,难免面临”四十而大惑“的困境。此时不妨籍哲学与心理学的书籍,作为阅读的参考。
我所参与创办的七分钟悦读会,多是进入职场2到10年间的青年。有益于谋职安生、有实效的书籍是很受欢迎的。虽然原则上不限制分享书籍的主题,却发现最终分享最多的类别是哲学与心理学。在青年期,踏踏实实搞懂一个领域、定期完成一些课题——主题阅读——应该会是正确的选择!
中年期事业已有基础,生活品质成为关心的焦点。以至最需要文学与艺术的滋润、舒缓。从前视为无用的东西,现在却是妙用无穷的宝贝。小说、戏剧、诗词、音乐、美术,可以展示生命的不同处境与情调,善加品位,更可以印证个人的心得。
反过来讲,处于少年期和青年期,没有物质与人生经历的基础,除非专业需要,否则仅仅沉湎于小说、戏剧、诗词、音乐、美术中,是很难品味、并有心得的。
老年期以阅读宗教经典、四书五经为宜。身体老化而智慧成熟,若能勘破生死大事,就不受时空限制,即可上友古人,又可神游人生各种境界,是非成败得失也随之”相兴俱化“,何乐不为?
我想,有的人(比如我)是落后进度的;有的人则超前许多。身体的年龄与心理的年龄不是同步增长的。“变化气质”、看破生死,获得人生的满足,读书是一条与人生实践相辅相成的,只是似乎很多人多抛弃这些“路标”不用,却总抱怨自己走了弯路。呵呵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