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实践篇》,有一些收获。如果说《金字塔原理》《情商高,就是会说话》给与我方法论的指导,那么《非暴》就是世界观的指导。《非暴》提出“极致的喜悦”源于我们为自己和他人的幸福做贡献,源于对生命的爱。在这样的目的下,作者推荐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去表达自己、倾听别人以及处理伤痛、愤怒、我们与自己和与小孩的关系。作者不认同道德评判是正确的沟通方式,他认为事无对错,情绪只关乎自己的需求和对事情的主观解读。
《非暴力沟通》着重讲解了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即使用观察(描述客观事实,不评价)+感受(自己内心的感觉,不是想法或者对他人的理解)+需要(感受是源于想满足什么需要)+请求(请求不是命令。如果别人没有答应请求就要被惩罚,那这就是命令。)书中用了很多表达让读者判断哪些是观察/评价,哪些是感受/想法,哪些是请求/命令。可能很多人都不认为这是复杂的判断,实际上结果非常不同。
我非常喜欢《非暴力沟通》中处理和自己关系的章节。我们愤怒、忧伤、自责甚至伤害自己可能是我们忘记去听自己内心的需求。在这些情绪下,如果静下来体会自己的情绪,发现自己是由于没有满足什么需求才有这样的感受,然后关注并且努力满足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才会真正得到解脱。“爱自己”本来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但是从发现内心需求这个角度出发, 我看到了另外一条“爱自己”的途径,这条途径可以带来更深入的治疗。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将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应用到了处理争执后的伤痛、愤怒和与小孩关系上。关键都是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即同理心),并且互相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当两人处理争执后留下的伤痛时,我们先要着重理解对方现在的感受和需要,不追究争执的细节,只在对方出现脆弱需要认可或者我们不确定对方感受和需要的时候说话。然后表达自己现在的感受和需要。再表达自己在争执时内心的需要。因为人类内心的需要都是共通的,只要内心的需求能够互相理解,那冲突就能的到解决。我认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要加入自己的判断和对对方的解读。除了描述事实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其他的语言(判断、评价、比较、解读对方)都会破坏治愈的过程。另外对于愤怒,作者认为愤怒的根源在于我们自己对这个事情的主管解决。由于某个事情发生(诱因)+我们对这个事情的解读,我们愤怒。愤怒的根源是我们自己没有被满足的需要。因此,当我们挖掘到内心没有被满足的需要时,愤怒会转变成伤心、害怕、紧张等情绪。愤怒是我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时的反应,找到根源我们才能解决问题。最后是针对于孩子的沟通。作者认为小孩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有人类的共同需求。而当我们认为对方是小孩而使用奖励或惩罚措施促使他们做事时,他们自主权的需求会被侵犯,从而容易有逆反心理。他们可能会趋于大人的权威去做事,但是他们做事的动机可能和我们希望的不一样。因此,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且理解他们的,才会真正让小孩真心做出改变。
两本书一共不到500页,通过大量案例来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这种沟通方式看起来很容易,我认为应用起来很困难。首先,了解自己的需要并不太容易。在情绪非常激动或者低沉的情况下,我往往会陷在情绪里无法出来,或者急于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来获得暂时的解脱。挖掘自己的情绪和内心需求可能很痛苦,这也是为什么使用愤怒这种不用挖掘自己的笼统表达是一种更常见的发泄方法。其次,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更不容易。同一个事情给每个人的感受很可能是不同的。在理解他人时我们要完全抛开自己的预设,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看事情,这要求我们需要先平静自己的内心。在双方已经有争执的时候这很难办到。另外,不光我们很难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对方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到底是什么。这无疑给我们对对方的理解更增加了难度。因此,一定要不断练习和感受,我们非暴力沟通的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虽然我们应该一生学习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但是不要忘了最终的目的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奉献,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感。我们要过河到远方的小岛,终于寻得一木筏。在摸索中划船行进,划得越来越得心应手。别忘了最终是要去那座小岛,木筏只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