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压抑、释放、但不沉闷。电影不是人生,是艺术化后的生活。今天这部片子让我感受到了。
同样是王家卫的电影,演员也是熟悉的人,张曼玉、梁朝伟,一个是陈太太,一个是周先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张曼玉有多漂亮,也不是梁朝伟有多帅,更不是一身身旗袍有多美,是那音乐响起后的两人缓慢、慵懒、极富挑逗性的步态与眉眼神情。
旗袍束缚下婀娜的身姿,摇曳、灵动;西装衬衫里的成熟与绅士,一次次的插肩而过、一次次的四目相对,雨水也变得暧昧、性感了
陈太太丈夫经常不在家,周先生妻子也经常不在家,陈太太看到周太太与自己拎着同样的皮包,那是她丈夫从外国带回来的,全香港仅此一只;周先生也看到陈先生系着与自己同样的领带,那也是他妻子从国外带回来的,全香港仅此一条。
两人一起吃饭时,陈太太问周先生:“他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两人演示他们开始的经过
“总要有一个人先开口吧!”
两人关系急剧升温,在雨中,在巷口,在你来我往的试探里。在如此狭小的弄堂里,竟没有一个人发现。
陈太太喜欢看武侠小说,周先生刚好喜欢写,你一言我一语中,便开始一起写起了小说。陈太太对周先生的小说感兴趣,有多少成分是因为那是周先生写的小说;而周先生再次提笔写断了很久的小说,不惜熬夜加班,又有多少是因为陈太太喜欢看呢?
陈太太听到周先生的朋友说周先生想吃芝麻糊,陈太太就煮了一大锅,请邻居们都吃,这样掩人耳目下,周先生也就能吃到了。陈太太笑的次数不多,哭的次数也不多,都是因为周先生。
有好几处地方我都觉得奇怪,一个是只有两个人才会待的巷口,一个是弄堂里没有人发现。我很是怀疑王家卫为他们两个人设置了结界,不被人打扰。
两人的另一半也没有面孔,或许是那两个人的存在是他们相处的两处阻碍,所以还是不出现的为好。
两人在相互试探,精神早已越界,只剩身体还在各自阵营里坚守。陈太太之所以不越界,是因为“我们不会像他们一样”,而周先生想越界了。
周先生问陈太太“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陈太太给出了沉默的答案。木心先生说的,答非所问就已经是答案了。
最后早已搬出那个弄堂的两个人,又都回去看看,周先生心里已经接受两人错过的现实,因此便没有敲开陈太太曾经住过的房间,也因此再一次错过了住在里面朝思暮想的穿旗袍的女士。
影片最后是破旧的柬埔寨古城,经过了时间的侵蚀,早已失去了曾经的光彩。陈先生把想说的话放到了墙上的小洞里,用泥巴堵住了。
到底意难平啊!
如果陈太太不克制,如果周先生再向前多走几步,或许结局不会如此了。
曾经看过一个关于意难平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
“此阴司泉路,你寿未终,何故至此?”
“适闻有一故人已死,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
“故人是谁?”
“姑苏林黛玉。”
林黛玉死后一家人都瞒着贾宝玉,怕他受刺激,而贾宝玉知道后,一着急,就晕倒了,到了黄泉路,遇到阴司鬼判,就问了这几句话。初读之时没有感觉,后来重读时,忽然发现这句话太沉重了,出生地加上姓氏再加上名字的叫法,太伤人。
因为整部《红楼梦》,贾宝玉在任何场合从来没有连名带姓地称呼过林黛玉,更何况是“姑苏林黛玉”。
“颦颦”、“妹妹”、“好妹妹”、“颦儿”、“林妹妹”最差也是“林姑娘”。
而阴司鬼判查人,必须提供准确信息。“姑苏林黛玉”一出,说明贾宝玉已经确定自己的林妹妹香消玉殒,魂归离恨天了。
而周先生要找陈太太苏丽珍,又能到哪里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