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要好好念书,考试考个好成绩,将来考上大学了去深造,毕业后再给你安排一份工作,爸妈不求你有多出息,只求你能找份安稳的工作过日子!”
听习惯了爸妈的教导,你不想被安排得妥妥当当却又从底层价值观上难以拒绝,不知道是因为习惯了,还是已经形成了依赖,爸妈老说他们吃盐多过我吃饭,我为什么还要挑三拣四呢?多少人羡慕我呢!可如果我就这样妥协了,又有点心有不甘,难道这辈子的生活就这样定了?
小李是个父母眼中的乖宝宝——听话,读书成绩还好,考上省城的一家大学后念书虽然不算是特别好,但成绩还过得去,在省城见识过那么多新鲜的事物,自己算是开了眼界,但跟优秀的同窗同学毕,则黯然失色——人家的眼界、家庭背景、人脉关系、成绩、视野和知识,都比自己好很多,毕业以后找工作时会不会压力特别大,PK不过人家?
果不期然,在毕业后的招聘会上空手而归,吃完毕业散伙饭后的他,灰溜溜地回家了——因为爸妈在电话里催他:“回来吧,家里帮你找了一份工作,世界500强的单位,稳定。”
小李跟着爸妈,提着见面礼物,一起到明叔叔家吃饭。明叔的儿子在一单位工作,可以托关系带小李进去当一名计量员,但要从基础做起,一开始工作会辛苦一些,但明叔的儿子会带小李一段时间,直到他能独立作业为止,工资待遇会随着工龄的增长会逐步递增,单位里面只要不犯大错,也不会开人,可以一直工作到退休,因为包了吃住,所以看上去还可以,只要小李点头,说话圆滑些,会做人,能安排进去的,毕竟大学毕业嘛,只是一开始要一边工作一边考证,把专业证拿到手就好说话了,缺点经验,剩下的就靠熬了。
爸妈不假思索就替小李答应了下来,毕竟工作稳定而小李又在自己身边工作生活,人生不过如此嘛,毕竟从小到大都是父母在替小李做决定,而小李一直是父母眼中听话的乖宝宝,自然会接受。小李这次却没有听从父母的意思。考虑有三:
1.不想再被“为你好”而绑架了
从内心上看,小李骨子里有一种不安分的叛逆,因为自己由小都大都被安排得妥妥当当的,自己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听话照做,却不知道到底自己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讨父母开心?可不听他们的,又被“为你好”而绑架了?他人眼中的好,对自己是真的好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2.稳定的工作没有挑战性,不想这么年轻开始“养老”
小李喜欢挑战性的工作,自己的成绩虽然没有其他人好,但也内心也有一股争强好胜、不服输、追求更好的心,自然不想这么年轻在单位做上重复性高的工作,生活看上去一马平川,毫无波澜和色彩点缀。
3.离开父母,自己就不能独立了吗?
跟父母生活了二十多年,一直被安排着,而终有一天,自己会成家立室,会有自己的家庭,要自己当家。现在自己也是成年人,应该要早点出来好好磨炼,早点独立起来,外面的世界很真彩,但真不如父母所描述的一样,这次,也许是他们的眼界、知识陈旧了。
小李决定选择去省城打拼,找一份工作在省城立足,因为这事还跟父母大吵一架,怎么劝也劝不住,父母想不透:“我们都是为你好,为什么你不明白我们的一番苦心,难道你不为年纪越来越大的我们着想吗?不想想以后我们谁来照顾?一点孝心都没有!”
小李愣住了:“我哪里做错了?我只不过在选择自己的工作,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却被认为这样不行那样不可以,我就不能自己任性一把吗?”
家是讲道理的地方吗?
自小时候,爸妈就开始跟你说要做一名明事理的人,而这些事理从哪里来?一方面是常识和书本上教的知识,另一方面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他们会对他们的经历作个总结,哪些是弯路,哪些是坑,哪些是捷径,怎样做人等。他们都会把他们认为对的、在理的东西教给你,并且还从小教你要做一名孝顺的人,包括他们在你面前也做到了——顺着爷爷奶奶的意,屈从爷爷奶奶那些人认为正确的事做,过分地强调血缘亲戚关系,而不管道理的客观性。
当你在一个只会被灌输思想、不鼓励独立思考和追求自己喜欢做的环境中长大时,你个人的底层价值观也会受到了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从而会有一些你认为合理,但在其他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价值观。举个例子:养儿防老。还有就是“他再怎么错和怎么不对,他也是你的亲生XX,一家子人不能这么计较/拒绝。”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
父母不会有心害你是真的,但父母的知识和见解会永远正确吗?
1.这是一个剧变的时代,而知识和经验也在被高速地证明其有限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和技术上的创新加快,很多知识和经验被证明不适用当下的环境使用,需要寻找更接地气、更有效的方法来提搞执行力,把事情给办了。而目标不像地图,可以有迹可寻,它更多的是在用有限的知识、在现场冒出来新的信息和知识,通过多方向的小规模试探和总结,从试执行和反馈的数据中,找到通过未来目标的路。
2.父母的的见识和经验越来越有限:他们喜欢上一成不变。
当你刚拿到一份新工作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好奇和尽力把它做好,会想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但当你在这岗位上工作了3年甚至更多时间时,你又没有升上去,你会发现工作进入了日复一日的重复,使得你们失去了好奇心、动力,甚至你会依赖上这些工作习惯——这让你能有工作,有工资拿回家,是确定性的东西,可预测结果,我只要按要求做好就可以了,甚至离开后,自己也不知道能做啥工作,如果同类型的工作嫌你年龄大,不请你,那就叫中年失业危机来了。
实际上,一成不变的工作只会带来职场上的温水煮青蛙和井底之蛙,并不知道怎样去面对和把握未来会更好,甚至他们失去了好奇心和探索——那都是年轻人的玩意,自己不懂但也无所谓,反正现在不也挺好的吗?
拿着过去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去应对不确定性未来,期望能保持自己的竞争力不降,收入不降反而升,你觉得现实吗?
3.看一百遍不如加进去干一遍。
很多人看很多书,习得很多知识,甚至与很多强人、牛人交流,获得了他们个人分享的干货、经验,以为自己掌握了成功的捷径,只要自己肯干,一干就能成。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你只是在外部看而已,身子并没有动,也没有做执行,你觉得能一样成功吗?不会!
每个人身处的环境、所在的团队和组织限制、时机、人脉资源、专业的技能等都不一样,面对的未来也不一样,怎样会有捷径使你快速做成事呢?只有你的好奇心和不怕困难,持续的行动,在这些新事物新领域上勇敢地去探索和开发,才会使你掌握更真实和准确的信息,结合过去你学习到的逻辑分析框架和知识见解,看哪部分是可以凑效的,哪些是无用的,怎样做出合理的优化,加上持之以恒的行动力,才能真正地经历怎样在不确定性中顺势而为,做出小成就来。
那在职场上,该怎样去面对不确定性?
1.学会接纳两种甚至更多种不同的价值观在自己的脑子里。
很多时候,价值观并不是只非黑即白,非错即对,你在观察到他人的行为时,应该先深入了解他的价值观和你的价值观,到底有哪些不一样和冲突,自己的价值观是否在做排斥,为什么会排斥?这排斥是否给自己的执行带了了障碍和阻力?自己不改变的话,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改变了,是不是使当下的任务更顺利的开展?自己的价值观就不能更新吗?我们该怎样去理解他人做出这样的行为?
2.警惕自己的成功路径依赖。
自己常用的思考模式、工作习惯会在不知不觉中运行,你可能没感觉到有什么不妥,但是它会成为你的枷锁,但你不容易发现,因为这些在过去的运行中,它是起作用的,但面对着不确定性的未来,更需要我们一边学习新的、一边丢弃过时的和低效的思维认知和工作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打破自己的思考框架。这要怎样做?
a.与强人、牛人交流,或者买他们的书学习,学习他们的思维模式是怎样想的,越多不同个性想法的人越好——增长自己的视野。
b.参与一线执行,小步快跑,大胆试错,不畏惧失败和犯错,只想从中吸取有用的知识和经验,找到新的、凑效的办法实践,逐步总结执行的步骤和逻辑。
c.记住逻辑,忘记过去成功经验,且尊重一线新的信息反馈。
我们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就得记住其运作的逻辑,但要警惕被过去的成功困住自己,更需要在现场中收集到新的信息为自己所用,大胆地舍弃低效的或过去成功的方法论。
3.给自己加油,亲自去做执行,持续行动。
我们要找到自己能持续行动的动力,也许是为了理想(为社会作出贡献),或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回报,或为了享受这拼搏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自己先执行再说,通过执行反馈回来的信息和数据,再决定下一步做什么,以及摆在面前的困难该怎样做方案去解决。很少是一次就做成的,你只能不断地去做尝试,去碰,在没有人鼓励你、没有奖赏时,也能使自己持续地行动下去,直到目标的达成为止。
4.以终为始——哪天你停下来了,就开始变“老”了。
在职场拼搏好,在创业好,只要你想做得比别人出色,为完成更高的追求,哪里会有停止折腾的一天,只有不断地在折腾中发现机会,不断地做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你才会持续保持竞争力,时代的变化在加剧,常人的本性也在讨厌并拒绝变化,喜欢确定性,唯有克制住自己的懒于思考和行动,才能让你保持有市场竞争力和向未来拿结果的能力变强,哪天你折腾不动了,就是开始“老”了——固化、被追上、平庸、埋汰。
不贩卖焦虑,只想和你谈谈怎样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价值观的限制,做出属于你自己时代的选择和努力。在小有成就后摆脱让你感觉到舒适的思维认知和做事习惯,让你继续前进,开始行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