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来得及去看《邪不压正》,电影就下线了。周末一口气读了原著《侠隐》,又觉得,幸好没看电影。小说对故都北平的细腻描述,电影又怎么能完全表达呢?
作者张北海1936年生于北京,13岁时和家人一起去了台湾,24岁去了美国,在那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也写了大半辈子美国的人和事。退休之后才开始写北京。《侠隐》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2007年首次在国内出版。作为一部武侠小说,写的又是中日战争前夕动荡的年代,这个关于复仇的故事其实有点平淡,甚至寡淡。
“抗战烽火前夕,走进这虚实两个世界,是一位现代江湖游侠——越洋归来,替天行道,一了恩仇,穿云而去。”——这,就是故事主体了。
小说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不是故事,不是人物,不是江湖和功夫,而是故都“北平”的风貌。红墙金顶的故宫,灰砖青瓦的四合院,重门七进的王府庭院;四通八达的胡同,人来车往的长安街,热闹非凡的庙会……那是熟悉又陌生的北京。说熟悉,是因为从很多艺术作品中看到过这样的北京;说陌生,是因为现如今的北京,除了故宫依然还在,其他的几乎都已经荡然无存。
故事主人公李天然于初秋回到北平,耗时近一年,在七七事变之后不久,大仇得报。这一年,李天然正好带着读者走遍了北平的大街小巷,领略了北平的春夏秋冬。那如画卷般展开的“北平”啊,让人神向往之。
书中有很多次细致地写一日三餐,甚至每次都会写到食量。春饼、炙肉、炸酱面、涮羊肉,还有冰糖葫芦、烤白薯……食物的香气弥漫在整部书中。读着读着,觉得故事已经不重要了,似乎北平晴朗高远的蓝天、连接成片的平房、胡同口的烧饼油条、悠哉游哉的长袍短褂,才是他的写作重点。
别忘了这个日子……不管日本人什么时候给赶走,北平是再也回不来了……这个古都,这种日子,全要完了……一去不返,永远消失,再也没有了……
这是作者的心之悲叹吧!他儿时记忆中的北平,魂牵梦绕的故国家园,早已逝去……
和这样的北平一起一去不返的还有侠义江湖。李天然作为太行派的掌门,一身功夫十分了得。飞檐走壁、长剑暗器、拳打肉搏,无不精通,他可以一掌劈死仇人,干脆狠绝;也可以用一点粉末伤人眼睛,神不知鬼不觉。可是,这样一个功夫高手,最后面对血海深仇的仇人时,为了万无一失,也只能选择用枪。
江湖英雄空有一身本领,枪弹面前也只是血肉之躯。父辈曾经的辉煌,在新时代来临时,只能沦落到看家护院、街头卖艺。李天然纵是一身绝艺的孤胆侠义,试图只报家仇,不论国恨,乱世之中也寸步难行。滚滚时代洪流中,他只能选择“接受任务”。
我想起前两年看过的纪录片《少林功夫》。
这个时代,功夫或者没落或者变质,武林高手只有寂寞和无奈。曾经的荣耀,成了那把被遗忘在角落、落满灰尘的长枪,锋芒不在,黯然颓败。
已经因病卧床六年的老人,弥留之际,强撑着坐起来,郑重地整理衣衫,只为了看一眼他的长枪。从儿子手中接过长枪,他一面小心地擦拭灰尘和锈迹,一面忍不住老泪纵横:“老伙计,我陪伴你几十年,以后再也不能陪你了!只能等来生了……就让我的儿子陪你吧!”然后,他亲自示范给儿子“亮枪”的动作。当舞台剧《少林十三枪》终于上演时,他已阖然长逝,儿子把他的遗像摆在第一排座位上……
功夫的没落是一种必然。在这个功利而浮躁的时代,越来越少有人愿意忍受漫长而单调的练习,更没有人愿意拿一生的时间去传承。师父们收不上徒弟,很多功夫绝学就此失传。武林,江湖,功夫,终究将成为遥远的传说……
唉!大隐隐于市。我们不妨相信,时至今日,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一定还有如李天然、如燕子李三那样的隐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