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罗振宇在《逻辑思维》上推荐的一篇文章《有些问题,从提出的那一刻就注定是无解的》,最受启发的是,面对各种我们听说的事,我们都该问问自己:“你是怎么知道的?”
比如问问自己,王宝强和马蓉都说对方出轨,你是怎么知道的?
文章有句话说的特别好:
这是一个侦探式的问题:不关注信息的内容,而关注信息的传播途径。很大程度上,这个提问可以帮助我们摆脱一些头脑中的自以为是。
拿沸沸扬扬的王宝强离婚事件举例,夫妻双方各种互爆出轨,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很多吃瓜群众可能就看了几十字的新闻报道,就开始谩骂马蓉和宋哲。可能看了一些所谓“知情人士”的“独家爆料”,就觉得孩子不是宝强的。更有甚者,就凭网上一句”马蓉即将有王宝强的猛料爆出“就开始反骂王宝强。
我不在这讨论事实真相,因为目前信息太杂太多,各种舆论众说纷纭。而且我压根只是个观众,根本不了解事实究竟是怎样。对于这个事件所有的信息,我都是看新闻和朋友圈知道的。我想和大家探讨的是我们怎么看待这些复杂的消息。再举一个例子,当我们津津乐道马蓉爆料王宝强也出轨的时候,可以反过来看看我们是怎么知道这个事的:
可能是一篇在朋友圈转载,阅读量10万的爆文。
可能是不断刷新的关于马蓉爆料的新闻,这些新闻虽然报道着一个事情,但好多都会加上“独家消息”。
可能是微博上被刷屏的各种评论。
好吧,事实很明显,你津津乐道的“马蓉爆料王宝强也出轨”,这未必是事实。
事实是“你朋友圈的一篇文章,写着马蓉爆料王宝强也出轨。
也许你觉得这个真是多此一举。我就爱凑热闹,骂几句解解气。但其实你自己唯一确定的真相就只是最后一句。前面一句,未必是事实,也未必不是事实。可坏就坏在很多人在心里相信这就是现实,然后就开始各种自以为是的评论。
前几天出现一个煞有其事的“王宝强带孩子亲子鉴定,DNA的相似度竟然只有2%-8%”。”很多网友就信了,然后我看到微博上各种替王宝强不值,各种说孩子是宋哲的。直到现在,并没有确切的亲子鉴定结果出炉,可是好多网友一口咬定了“非亲生”。换位思考下,如果你是两个小孩子,或者王宝强的家人,你看到这些铺天盖地的“所谓真相”,会产生多大的心理创伤。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你非亲眼所见,非亲耳听到,又非专业人士,但是你在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你信的“事实”。
而除此之外,人情和法理有时也不是对等的,不能想当然地笃信人情的逻辑。
今日,马蓉反诉王宝强侵犯其名誉权,要求其道歉,起诉似乎荒诞,可黑色幽默之处在于:从法律角度而言,她不仅可能赢,而且赢面一点也不低。
在此次案件中,如果王宝强无法从法律角度有充分证据证实马蓉出轨,则属于诽谤;如果出轨属实,从保护个人隐私角度,宝宝仍然有可能涉嫌侮辱罪。
法律的逻辑,未必总能符合公众的心理预期,有时在公众眼中,它甚至奇怪到不可理喻。但你如果不站在王宝强的角度,也不站在马蓉的角度,从固有的价值判断抽离出来,还是能想通的。
此前就有律师表示,王宝强发布离婚声明直指其妻马蓉出轨,可能存在法律风险,轻则侵犯名誉权,重则涉嫌犯罪。
综上所述,当你在津津乐道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你并不完全知道,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学现象。希望我们都能养成一个习惯,凡事多思考一个“怎么来的”,也许我们的言行都会因此审慎得多、合理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