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看过乐嘉主持的一个类似于演讲类的节目,其中一期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北大的才女做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演讲,说自己是一个独生女,在远离家乡的城市上学,假期还要做兼职赚钱,一年也回不了一次家,更别说是有时间能陪陪父母,对她来说那简直就是一种奢望。她讲了几件小事来叙述父母的艰辛和在等待女儿回家时的望眼欲穿。
父母含辛茹苦将儿女拉扯成人,为了儿女们的学业、工作没少操劳,甚至彻夜难眠。你在外面上学或工作,父母会担心你吃的好不好、睡的好不好,穿的暖不暖,不是有一句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么。
这让我想起了两条鱼的故事:
第一条是海洋深处的大马哈鱼,母马哈鱼产完卵后就守在一边,孵化出来的小鱼还不能觅食,只能靠吃母亲的肉长大,母马哈鱼忍着剧痛,任凭撕咬,小鱼长大了,母鱼却只剩下一堆骸骨。
第二条鱼是微山湖的乌鳢鱼,据说此鱼产子后便双目失明,无法觅食而只能忍饥挨饿,孵化出来的小鱼天生灵性,不忍母亲饿死,便一条一条地主动游到母鱼嘴里供母鱼充饥,母鱼活过来了,子女的存活量却不到母鱼的十分之一,它们大多为了母亲献出了自己幼小的生命,乌鳢鱼是一条孝子之鱼。
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即是父母对儿女的爱――无私的爱。我记得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琅琅,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辩驳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换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
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儿子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要退学,帮母亲干农活,母亲不同意便安慰儿子自己随后就送米去,儿子固执的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的甩在儿子脸上,这是十六年来儿子第一次挨打。儿子终于上学去了,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母亲沉思。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他一瘸一拐地挪进门,从肩上卸下一袋米,里面五谷杂粮什么都有,这大米是这位母亲拄着拐棍去邻村讨饭要来的。
后来,校长终于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的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3年后儿子以627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当占到毕业生欢送会的主席台上,人间最温情的一幕上演了。
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有些发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地扑上前搂住她豪豪大哭。
看完三袋米的故事我心里激动,有一种莫名的情绪甚至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也许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像这位母亲一样在艰难中支撑起自己儿子的天空。
但全天下的父母亲都是一样的,都想要把最好的给自己的孩子。
父母的恩难报,他们总是不计回报地把最好的一切给我们,因此,教顺父母不能等。
有时候让人感叹,自己努力的程度和挣钱的速度始终赶不上父母衰老的速度,也许在他们心里不需要你多拼命,整天把自己弄的灰头土脸,跟拼命十三郎似的。在他们心里只要你身体健康,时常能回去看看他们,陪他们吃顿饭菜,仅此而已。
记得以前读到过几篇小故事,第一个故事写的是一位老母亲问自己的儿子“儿啊!我什么都给你了,你现在还要什么?”儿子说“我要你的心”。母亲就把自己的心挖出来给了儿子,儿子拿着心一蹦一跳地向前跑,刚出门就被脚下的石头绊了一跤,奄奄一息的母亲看见了,赶紧追出来问道“儿呀,你摔疼了么?”父母的恩大于天,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甚至还有有70多岁的老母亲照顾自己的呆傻儿子,多年如一日,从不间断。
而有些儿女却把老母亲放在农村不管不问,屋里面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九十岁的高龄理应安享晚年,却要靠自己的双手来维持生计,儿女几个都住在城里面,吃好的,穿好的,家里面养的宠物狗,就连狗吃的都比母亲好,我在心里不停地感叹,这样的儿女要他干嘛?母亲含辛茹苦的养你长大却老无所依!
我想起了我的父亲,57年2月他出生在河北宣化,那是一个美丽却处处都透着春意和农家人气息的地方,也是我儿时的乐园,青石板路的两侧都是一模一样的土房。爷爷和奶奶他们就住在其中的一间,院子里养着鸡、猫、狗,动物之间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奶奶每天天一亮就起床给我们大家子做早餐,吃完早餐奶奶就带着我去大野地捉蜻蜓、蚂蚱、蛐蛐、蝈蝈……
那段时光是我小时候最开心快乐的日子。我想说一说我的父亲和我爷爷之间的一些往事,在我父亲二十来岁的时候就跟着我爷爷到了这个城市打工,爷爷进了医院的食堂工作,父亲进了工厂,岁月如梭,光阴荏苒,二十多年在时光的长河中无声无息的流淌过去,爷爷退休后就坐着火车回老家了,那时火车的车厢都是绿皮的,窗户可以打开,父亲站在站台上和爷爷隔着空气不停的挥手,火车长鸣一声缓缓的启动,在固定的轨道上一点一点的向前移去,父亲的眼睛一直不曾离开坐着爷爷的那节车厢,直到火车速度越来越快,变成一个点,最后消失在视线尽头,父亲才依依不舍地收回视线招呼我们离开站台,爷爷走了,只带走了一个包,同时也带走了父亲浓浓的思念。只剩父亲,母亲和我,在这座城市孤独地漂泊。我们就像无边无际大海上个的三个浮萍,不停的朝着一个方向前进,没有目标,也没有终点。
由于父亲工作的关系,我们大概七八年,或者时间再久远一点,十年左右才会回去一次。在那个地方我欢快地奔跑,跳跃,无拘无束。
那个青葱一样的岁月,我在单车、第一部西游记中不知不觉长大长高,由一个小疯丫头变成了一个文静的女孩,却删掉了脑海中很多关于童年的记忆,唯一让我晃眼的就是爷爷两鬓稀疏的白发和有点谢顶的脑袋。
童年的爷爷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他在家里总是穿着一件到处是窟窿眼的背心,我没事的时候就会在他身上练习数数;比如他总是在我一数他背心上的窟窿眼的时候,他就会呵呵地笑起来;比如他说话的时候声音很大很洪亮;再比如他看电视的时候总是喜欢把电视调成静音,光看图像,还美名其曰省电。关于他的记忆很多很多,却永远停留在了我24岁的那年。
父亲在爷爷病危的时候,正好面临着单位体制改革,他决定让母亲回老家照顾爷爷,因为父亲请假会被单位解雇的,母亲失业,而我还未毕业,父亲十几年的工龄也将覆水东流,父亲要养家小,责任重大,所以他不敢冒险,母亲替他回去的那些日子,他的情感每时每刻都在与理智抗争。最后当他决定不顾一切的去看爷爷的时候,却传来爷爷去世的噩耗。
父亲在我心里从来都是坚强的,我从未见过他哭,可却在爷爷去世之后的那段日子里,我看到了最脆弱的他,同时,我还看到了一个伤心欲绝悔恨交加的儿子对他的父亲那种情感,父亲的脆弱却在这一刻显露无余。
半夜,我从床上爬起来上厕所,看见客厅的灯亮着,父亲就坐在小方凳上,眼睛一直盯着前方,一动不动,眼眶红肿,还有晶莹的东西在眼眶里滚动,一连好几个晚上都是如此,早晨又和没事人一样照常上班,当时我却未能理解他心里的苦,直到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每次一提到爷爷父亲眼中的光芒就会立马暗淡下去,那永远成了父亲心里面一道永远不能触及的伤。
我庆幸我和父母住在同一个城市,想见就见,可以陪着他们吃一顿热乎乎的饭菜,他们会像小孩子一样在你耳边边叽叽喳喳的唠叨,不知道疲倦,为的就是能和你多说说话――回家的感觉真的很幸福。
他们耗费了青春,耗费了精力,辛苦把我们养大,我们陪他们一起慢慢变老又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