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这篇课文可谓已经上出各种风采了。
印象中第一节好课是师傅朱老师执教的“变”与“不变”,变的是对待小狗和赫留金的态度和称谓,不变的是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特点,即见风使舵,媚上欺下,朱老师惟妙惟肖的朗读使得变色龙形象呼之欲出,这是关注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解读和教学。
后来,更多关注细节的教学,如军大衣的穿与脱,被咬的手指头、旗帜、新的军大衣,围观者的笑等细节,这是侧重于内容细节的文本解读式教学。
时代走到现在,在以学为主,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的教学,落实在语文学科上的核心素养首先就是语言的运用和构建,更关注语文中的语言和朗读。关注人物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的言说对象、言说内容、言说方式、言说目的等,从小小的语辞中读出人物复杂的内心和性格特征,边朗读边品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
今天两位老师的课就是从人物语言切入,带领学生读出文章深意。试图通过对语言的品与读,使语言和思维这两点核心素养在常规语文课堂中落地。
下面借这两堂课,说说小说人物语言背后的密码,揭开这些密码的方式,以及运用朗读这个不老神器来突破语言与思维提升的方法。
《变色龙》这样一篇经典短篇小说,作者乃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契诃夫,经典需要反复读,不同时期去读、不同的年龄阶段去读,会读出不同的感受。那么《变色龙》会读到什么呢?
学生时,读到的是“可笑”——警官奥楚蔑洛夫实在滑稽可笑,这样断案要你这个警官干什么;后来老师告诉我,这是沙俄黑暗社会的缩影。是一个沙皇集权中心下的社会,警官其实是沙皇的走狗。我觉得很有道理,心里想,好在这不是中国,好在我不是生活在那个国家,百姓哪有公平可言。
刚工作时,读到的是“可恨”——虽说作为警官,上面有将军,借着机会巴结将军为自己往上爬做好梯子,可是也没有必要去讨好一条小狗啊。读到警官对蹲跪下来,对小狗说的话,真是恶心死了。作为警官的正义公平荡然无存,还要迫害受害的老百姓,这就太过分了。这和我们价值观里的警察叔叔相差实在悬殊。还有可恨的,是那帮看客,好像从地底下冒出来似的,跟着警官歪曲事实。可恶、可恨。
后来,读到的是“可悲”——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可悲,在于作为一名警官,不敢依法律断案,却要受制于一条小狗,从他第一次断案中,隐约看出警官也想公平断案,可是他头上的帽子和身上的军大衣(狗皮)使得他只能做一只可悲的走狗。群众也是可悲的,在无所事事的街头,唯恐天下不乱,无聊地搬弄是非,经济不景气无事可做,使得他们成了一只只斗鸡眼,他们没有同情心,只关注谁具有权势,然后尽力去攀附。赫流金也是可悲的,他需要甩出当宪兵的兄弟,可还是没有挽回官司,他挑逗小狗反被小狗咬,却想趁机索取误工费受伤费捞一把。
今天再读,读到的是“可怕”——正义化身的警官是变色龙。群众随断案的变化而变,在需要出来作证的时候作出警官需要的证据,同样是变色龙。“受害者”赫留金动机不纯,有着说谎嫌疑,同样也是变色龙,一群变色龙的社会,还有什么是真的?他们说的每句话似乎都经不起推敲,这样的阅读甚是痛苦,也足够刺激。正如一个虚拟世界,你不知道你面对的是谁,不清楚他说的话是真是假,不知道你买到的东西是真是假,整个就是一罗生门。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但是事情本身的真相却无关紧要。
再读时,一种“悲悯”袭上心头——无论是警官奥楚蔑洛夫,他的言行举止怎样地变来变去、令人恶心,还是群众幸灾乐祸,做伪证,做看客,起哄嘲笑,抑或赫留金虚张声势,举起被咬的手指头好像举起的是胜利的旗帜,都是有原因的。人生来并不如此,是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染缸染就而成。作为卑微的底层百姓没有逃脱的可能,然而生存是王道,为了活下去,为了活着,哪管得了其他?作者契诃夫的伟大也就在这里,他笔下的街头一景,却涵盖了整个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的人群。
可是,我们该和学生讲这些吗?学生的年龄层次他能懂得多少?
之前,我会去费力引导,牵导学生往我的认识里走。然而事实证明,那样做于学生阅读小说能力的提升收效甚微。
那么,我们能教的是什么?是阅读小说的方法,是对小说这样表达的语言敏锐度,是从中去思考作者这样写背后的意图,是要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思维方式,是要带领学生学会关注作者的语言形式,以及到底要传递怎么样的信息。
唯有如此,我们的学生在学了小说之后,会自觉地去思考小说表层的意思和小说字里行间和字背后的意思。我们所教的不仅仅是这一课小说,而是小说言语背后的思考方式。
语言是思维的外显,是思想存在的家园。两位教师都敏感地抓住语言这个外壳,剥开语言,仔细观察、比较言语细微的纹路,思考这样的脑回路之中暗含了什么。如此层层切入,必定会直击语言的内核,领会思维的乐趣。
然而,怎样剥开语言的外壳,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可以教的技术活。朗读是其中的不老神器,朗读既雪中送炭可以作为诊断手段探察语言的细微之处,也可以锦上添花作为治疗手段突出语言的特别言说方式。比如,李老师剥开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语言,发现大量运用的省略号非同寻常,于是她设计了一个深度剥开它的措施,那就是选其中一处进行心理活动的延展,如此作者用“……”的用意之处。施老师发现的是语言中人称的变化,警官对小狗先用第三人称“它”,然后转为第二人称“你”,一转之中,警官对小狗的蹲跪姿态跃然纸上。这样语言褶皱就被显微镜放大延展和聚焦了,其内在含义也就暴露出来。
鲁迅先生曾说“没有一篇是可以一笑就了的。”阅读小说和如何教阅读小说,我们还需要再静心虚心去剥一剥语言,再去研究研究朗读这个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