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被一则内蒙古伤医的新闻刷屏: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血透室汤萌医生被患者用刀捅伤,目前正在该院ICU抢救。21日下午,该院一名医生证实此事属实。
该医生称,事件发生在3月19日12点15分左右,汤萌正准备给病人做透析时,突然被病人持刀捅伤,导致左上臂、胸部、腹部多处受伤,当时出现休克,胸腹部增强CT显示双下肺膨胀不全,左肾破裂,肾部血肿,经抢救目前生命体征平稳,但未脱离生命危险。
记得前不久,也就是2020年1月20日,在北京朝阳医院门诊楼内一男子持菜刀砍伤权威眼科专家陶勇医生。而在此时,距离北京民航总医院杨文医生被患者家属孙文斌杀害仅一个月时间。
短短时间内,却频频发生如此惨烈的恶性伤医事件。
我们都知道,当前中国正经历一场百年难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那些“白衣天使”们不顾生命安危,与死神搏斗,将一条条微弱的生命从魔鬼手中抢夺回来,他们拼尽全力,使我们不再受病毒折磨。
当我们每个人都饱含热泪为这些医护人员大唱赞歌,感恩他们的大爱精神的时候,竟然有人再次举起凶器,无情的刺伤了我们的“白衣天使”!
疫情尚未平稳,众多医护人员仍在前线搏命拯救患者,为何伤医悲剧再次发生?
2020年1月16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孙文斌故意杀害民航总医院杨文医生案进行一审公开审理并当庭宣判,认定孙文斌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一审宣判后,孙文斌不服,提出上诉。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理认为,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遂依法作出上述裁定。
前有伤医事件的法庭判例,现又处于疫情肆虐的敏感时期,任何伤害医护人员的罪犯必将会遭人唾弃,受到严格的法律制裁。
那么,此次捅伤汤萌医生的犯罪嫌疑人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促使他泯灭人性,做出如此伤天害理的行为呢?
从法律层面上讲,嫌疑人持凶器故意捅伤医生属于刑事犯罪,这当然不会引起任何争议,无论他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任何辩解,等待他的必将是法律的严惩。
但当我们冷静下来思考,医生和患者之间本该是共同协作的亲密战友关系,他们共同的敌人是疾病,需要联起手来共同对付病魔。而事实情况却刚好相反,受害者是医生,行凶者是患者。
这是一起从表面上看是因医疗纠纷导致的恶性刑事犯罪的极端案例。这次悲剧的发生将国内医患关系长期紧张对立的事态,又一次鲜活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有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18年,18年间记录在案的杀医案件共发生47起,有50位医务工作者因此丧命,平均每年就有3人死亡。
2015年的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59.8%的医务人员受到过语言暴力,13.1%的医务人员受到过身体上的伤害,仅有27.1%的医务人员从未遭遇过暴力事件。
另据澎湃新闻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有66%的医生曾亲身经历过医患冲突事件,超三成的医生有被患者暴力对待的经历。
从媒体报道的伤医事件来看,伤医理由主要集中在患者对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不满、对医生的治疗结果不满以及对医生的治疗方案不满等。
综合这几组数据来看,我们不难看出,近年来的伤医事件显然不能都简单的归结为治安问题或是普通的刑事犯罪,悲剧的背后有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社会原因。
近期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可以考虑在医院门口实行安检措施来降低医护人员受到恶性伤害的可能性。实施安检模式的确可以有效保护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更应该深刻正视医疗系统中的制度缺陷呢?
可以说,现有医疗体制的漏洞对当下频发的恶性伤医事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有效的对医疗系统进行优化和完善才是当务之急。这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协作。
我们知道,根据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并没有强制要求向医院投入足够的资金支持,医院通常是实行自负盈亏的模式,有些医院甚至给各个科室的医生下达“业绩指标”。由此造成的医疗市场化和商业化无形中大大增加了医生的职业压力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另外,由于基层医疗的资源短缺和基层医生的诊疗经验不足导致经常发生误诊的现象。病患为寻求可靠的医疗就会集中拥向大城市的三甲医院,那里的医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又使其在诊疗过程中缺少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极大的加剧了医患关系不和谐的现象。
从数次的伤医事件我们不难看出,如果医患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相互信任的基础,那么未来的医患纠纷,甚至是恶性伤医事件还会层出不穷。
下面我们参考一下国际上如何有效避免医患矛盾和纠纷发生:在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瑞士等发达西方国家,通常采用的是分层就诊和医药分家的原则,这种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医患摩擦。
无论是当地社区诊所还是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医生,他们通常都要经过数年刻苦的专业学习,并通过严苛的国家医学考试,在积累到足够的实习经验后,才能持证合法任职。
普通的社区诊所和综合性专科医院任职的绝大部分医生,都拥有博士头衔,他们之前通常在医学院就读长达数年甚至是十几年的时间,在积累了充足的专业、实习和临床经验后才准许给患者诊疗。
在西方,医生群体间不存在执医能力的差别,只是单纯的体现在“术业有专攻”医科方面上的差别。当患者觉得身体不适时,首先要找到社区内的全科诊所。当社区内的全科医生对患者初次诊疗后开具好取药单,患者到附近的药店取药即可。
只有当社区医生认为患者需要采用专科医院的医疗设备检查或者有必要到专科医院就诊时,他们才会开具专门的转诊单,将这些患者送往专科医院,由那里的专科医生进行下一步诊断。就医期间所花费的诊疗费、检查费和住院费等都是由国家财政或者保险公司来承担。
除此之外,这些国家也严格秉承医药分家的医疗政策,医患双方既没有利益关系也没有利益冲突,双方都有对应的保障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医患之间就更容易搭建沟通的桥梁,患者也更容易培养对医生的信任。
另外,西方医生属于高收入群体中的精英人士。他们的薪资水平通常是由专业能力来决定的,而不是靠诊疗费、检查费和推销药品来决定的。
拿英国为例,英国的医患关系很少产生纠纷,这其实与英国成熟的医疗模式有很大关联:英国医疗卫生体系主要是以公立医疗服务为主,私人医疗服务为辅的形式互为补充。
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全称为全民医疗健康系统,是英国社会福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1946年立法通过,1948年正式开始运作,NHS运行的宗旨为在英国生活的每一个人(包括英国公民及在英国合法居住的外国人,无论是工作、留学或其他原因)都可以享受到高效全面精准的免费医疗服务。
NHS为全英国6600多万人口服务,可以说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公立医疗系统,雇员达160万人,其中包括9万名医院医生、3.5万名家庭医生、40万名护士和1.6万名急救人员。
全国共有1600间医院和特别护理中心。大部分医疗经费均由国家财政支出。NHS的主要经费来源于税收。
NHS体系分为一级医疗服务(Primary Health care)、二级医疗服务(Secondary Health care)和三级医疗服务(Tertiary Health care)。就诊的患者必须经过初级医疗诊断后才能转诊到二级医疗服务,如二级医疗服务机构认为有必要,最后才能将患者转至三级医疗服务。
一级医疗服务是NHS医疗体系的主体,主要由全科诊所(General protection,简称GP)构建。全科诊所一般由全科医生( General Practitioner)、护士和接待员组成,有些还会包括注册接生员。
NHS规定每个居民都要从居家附近的全科诊所中指定一位全科医生为自己固定的诊疗医生,负责日常的医疗卫生服务。大多数患者需持有全科医生的转诊单才能转到二级医疗服务处就诊。
医院是负责提供二级医疗服务的场所,医院的专科医生(Specialists)根据全科医生的转诊单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行对症治疗。患者出院时,医院的医生会把出院后的康复注意事项转交患者的全科医生。
如果患者的病情严重,超出了医院的诊疗能力和诊疗范围,医院的专科医生会请本专科某一领域内的权威专家协助,将患者送入三级医疗服务处。
而三级医疗服务是指临床上某专业领域内有能力解决特殊疑难杂症的专家服务。提供三级医疗服务的主体主要由专科医院组成,专科医院不负责一般性的诊疗接待工作。有些规模较大的医院会为患者同时提供二级和三级医疗服务。
在英国医院工作的医护人员为患者诊断病情时通常都会面带微笑。他们发自内心、体贴入微的关怀每一位患者,真正体现了所谓的医者仁心。住院患者入院时会得到一张由患者本人或患者家属填写的“Getting to me”的卡片,用于告诉医护人员患者的姓名和爱好等。
这张卡片能够帮助医护人员深入了解患者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医院内的环境。这期间,如果患者有合理的诉求,医院一般都会满足。为了确保与患者沟通顺畅,医院内通常会指定一位主治医生采用一对一的模式对患者进行诊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对患者的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控。
这里的医生非常注重对患者的个性化治疗,在治疗的同时也很注重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当主治医生认为患者需要采用多学科联合会诊(MDT)的治疗方案时,这些多学科的医护人员就会共同协作,针对患者的病情展开深入研究和讨论,最终给出综合性的全面治疗方案,并及时跟进最新的治疗效果。
多学科联合会诊和一对一主治医生制度既能让医生全面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又能让患者对医生的诊疗方案感到满意和放心。
因此,在英国,几乎没有患者因为质疑医生的诊断水平和不满医生的服务态度进行投诉。这种和谐共生的医患关系,主要是来源于以下几点原因:
高精尖的专业医疗水平:西方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通常需要花费数年甚至是更长时间才能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同时还要通过极为严苛的国家考试,并积累到足够的临床和实习经验后才可持证行医;
全民免费的公立医疗服务:英国公民和在英居住六个月以上,并交纳医疗保险金的外国人,均享受NHS提供的免费医疗,患者不存在费用方面的忧虑;
认真负责的诊疗精神:相对中国医生,英国医生的工作压力明显较少,可以有充裕的时间与患者深入交流;
人性化的医疗关怀服务:西方社会推崇的医疗关怀精神让医患间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医患双方在沟通和交流中能够展现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当前对国内医疗体制改革的呼声愈发响亮,我们非常盼望这一天能够尽快到来,但是我们也必须理性看待此事。
医疗制度的改革绝非在一朝一夕内能够完成,这势必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体制的完善,中国的医患关系也将逐步变得更加和谐,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更多有关英国和加拿大的医疗福利信息,欢迎您随时与我交流!微信:13439916809,ci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