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祖师风范
二、开宗立派
菩提达摩到达中国时,正值南北朝时期。禅宗传说故事称达摩祖师曾见过南朝梁武帝,两人之间还有过一番精彩的问对,约成书于唐朝中期的《历代法宝记》等书中也有相关的说法。
故事说一直崇尚佛法的梁武帝听说岭南来了一位天竺的得道高僧,很想见识高僧风采,便派人把达摩请到了金陵,更是“出城躬迎”,恭恭敬敬地把达摩请到了大殿上。梁武帝看到达摩身上除了袈裟和钵盂之外,什么也没了,很奇怪,因为之前那些西边来的和尚都是大包小包的满载着佛经的。于是问:“和上(和尚)从彼国将何教法来化众生?”达摩一听,心知眼前的梁武帝虽然嘴上说佛法,但是拘泥于形式,对于真正的“大法”其实不懂。便答道“不将一字教来。”梁武帝听着大师这冷冷的回答,就有点不高兴了,他心里也觉得这和尚是不是认为自己对佛法是叶公好龙啊?于是想“自我证明”一下,故意又问“朕造寺度人、写经铸像,有何功德?”达摩却很不给这位皇帝面子,答曰:“并无功德”,又解释说“此乃有为之善,非真功德。”梁武帝很不理解,我作为一国之君,对“佛”都恭敬到这个程度了,你这个和尚居然说我“无功德”?一来二去话不投机,看来这两个人是真合不来,达摩“乃辞出国”,果断离开了。
顺便说下,梁武帝萧衍,年轻时很有才华,称帝早年也算明智之君,但晚年对佛教越来越“入迷”,干出了许多荒唐事,比如偷偷跑到寺庙出家当和尚,然后被朝廷群臣用重金“赎”回来;广建寺庙,“南朝四百八十寺(唐代杜牧《江南春》)”大多都是他下令修建的,而且,寺庙里还供养了数以十万计的“不务正业”的僧尼。大臣郭祖深十分感叹,形容当时的情景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唐代李延寿《南史·循吏·郭祖深传》)”。钱财没有用到民生上,国家如何富强?不能不说萧衍这皇帝做得失败,他崇佛之事也让人觉得十分别扭。
达摩在梁没有久留,而是很快渡过长江到了北魏。达摩大师究竟为什么没有选择留在南方,要说仅是对梁武帝不满意,从而对武帝的国家不满意,恐怕有些武断,况且,达摩与武帝问答故事本身是否真实都是有待考证的,毕竟唐初道宣的《续高僧传》对此事毫无记载。我们只能推测是当时在皇帝的影响下,南方社会上流行起了“慕功德,求善报”的狭义佛教理论,不利于尊崇大智慧的大乘佛教的传播,而北方的社会形态相对自由,尊佛求法有其氛围,十年前的鸠摩罗什事件可见一斑,所以,达摩才选择了北方作为自己传法“根据地”。
关于达摩祖师的传奇故事最著名的当属“一苇渡江”和“只履西归”。前一则是说达摩为了躲避梁武帝的纠缠,匆匆北上,到了长江边上,折下一根芦苇投入江中,竟立在芦苇上翩然飘过江去。后一则更加神奇,说达摩在洛阳涅槃之后,被当时的皇帝东魏孝静帝埋葬在了熊耳山,而数年之后有个叫宋云的官吏出使西域,居然在葱岭看到了达摩大师提着一只鞋子向西而去,回来禀告皇帝后,孝静帝命人打开大师的棺椁,棺中并无尸骸,仅有一只鞋子,原来达摩大师的此“西归”非彼“西归”啊!
放下传说故事不提,我们来看看达摩祖师的禅悟思想。
今天有个词叫作“面壁思过”,其起源就是达摩祖师。“面壁”正是达摩的修行方法,不过他老人家思的可不是“过”,而是追求一种清心空静的境界,从而以大智慧“入理”、“入行”。关于大师面壁九年的故事,有一定的可信度,毕竟我们的禅宗二祖就是在达摩嵩山面壁的时候去求法的。唐代高僧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二十末对达摩禅法的评价说:“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
当然,“禅”的境界并不是简单的静坐或者面壁冥思,我们后边要说到的达摩教导二祖慧可和其他弟子的事件就可见他老人家是为了“安心求悟、静思出物”。胡适先生总结达摩祖师的“禅学”思想要旨说:
“达摩的教旨不出三端,一为众生性净,凡圣平等;二为凝住壁观,以为安心之法;三为苦乐随缘,心无所求,无所执着。”(胡适《菩提达摩考》)
当代禅学泰斗南怀瑾老师在《禅话》一书中也提到:
“达摩大师原始所传的禅,是不离以禅定为入门方法的禅。但禅定(包括四禅八定)也只是求证教理,而进入佛法心要的一种必经的方法而已。如‘壁观’之类的禅定最多只能算是小乘‘禅观’的极果,而不能认为禅定便是禅宗的宗旨。同时如‘壁观’一样在禅定的境界上,没有向上一悟而证入宗旨的,更不是达摩禅的用心了。”
所以说,面壁苦修(“壁观”)要能真正修出东西来才行,否则就算面壁一辈子也是达不到禅的境界的。就像当年的释迦牟尼,苦修了九年,所得的却没有菩提树下的顿悟来得多。因而,中国后世的禅学大多走上了“顿悟”这条路,并形成了“五家七派”的兴盛局面,禅学风靡,直至如今。
话说回来,达摩祖师对禅宗乃至中国佛教贡献了这么多,令人感慨的是,他的事业和人生却很可能是以“五度中毒”的故事画上了句号(当然,“只履西归”的传说不算)。
宋代道原的《景德传灯录》里说达摩是“自甘中毒”而死,其他的官方记载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可见有一定的根据。传说故事对此更是渲染了一番,说当时有一个国师叫菩提流支,他看到信众都被达摩给抢过去了,很是嫉妒,于是暗地里给达摩的饭菜里下毒,达摩吃完后不得了了,竟从口中吐出一条毒蛇来!故事听着夸张,很明显是想突出达摩祖师的“神威”,毒物本身是奈何不了祖师的。直到有一天,达摩祖师已经确立慧可为佛法的继承人,他才自己决定圆寂,也就是“自甘”被毒死。
我们不妨设想,达摩祖师当年声名远扬,弘扬的又是佛祖“教外别传”的佛法,也就是“开小灶”教授的禅宗,肯定会令许多“同行”眼红。故事中的菩提流支不过是个代表,想给达摩下毒的所谓“名僧”恐怕真有人在。
南怀瑾老师将达摩的中毒而终与耶酥的被钉死十字架、苏格拉底的饮毒受刑以及孔子的“困于陈、蔡,厄于鲁、卫”相对比,感叹说“人就是这样可怜的动物,它天生具有妒嫉、仇视别人的恶根。”这话虽然说得严重,但真有其道理。
相传,达摩大师传法给二祖慧可时,曾留下一偈语: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传统说法认为这里的“五叶”指的就是禅宗开始时的五位祖师,究竟五代祖师如何传法,下篇再说。
正在更新,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