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司为了推广产品,开展了一项名为“免费试驾三天”的营销活动。只要顾客满足相应条件,就可以免费开公司的主打产品福美来七座版3天。
这个营销活动的实质,其实就是体验营销。包子好吃,先尝后买。让消费者与目标产品充分接触,了解目标产品的优缺点,从而增加其选择这款产品的可能性。
体验营销的好处是“可见”“可摸”,但在我看来,其实质是产品竞争力某一方面的短板制约。试问,为什么我们敢“先开后买”?因为我们对产品的品质绝对自信。那为什么消费者一定要“先开”然后才会买,那是因为我们的产品没有第一眼就打动消费者的内心。
消费者关注什么?我觉得,可能不只是精确的配置对比,或者性能研究,这些都太理性,而人类天生是不擅长理性思维的。作为一个消费者,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款车五星碰撞,超越同级驾驶空间,全景天窗,我了能毫无感觉。但如果他换一种表达,说这款车第二排的舒适性很大,可以接驳更加厚实的儿童座椅。同时,“图书馆级”静谧的驾驶体验,可以让在户外玩耍了一天的孩子安静安心地在车里睡觉。另外,海南空气这么好,下过雨以后打开天窗在海边兜风,也是极好的。超大天窗,晚上把车开到沙滩看星星,实在是享受至极。
这就是人大脑里理性思考和感性思考的区别。理性只是简单的对比,而感性重在带入场景。然你置身于这种使用环境。让人觉得,只要拥有了这款车,你就会过上这样的生活。
那么,如果公司的体验活动,只是为了让消费者开回去综合对比,那效果一定有所限制。而一旦我们定制客户的体验场景,例如针对有儿童的体验客户,在车里装上一个无比舒适的儿童座椅,让他拍一张孩子在车里睡觉的图片,这样可以获得多1天的体验时间;而对于购买婚车的小夫妻,可以要求晒一张在海边看星星的照片,凡此种种,打开这样的思维,才能最大限度把体验者带入到场景中。同时,利用这些场景,在不断代入更多消费者。比如,把孩子们在车后座睡觉的照片集合到一起,配上一句“守护着孩子们的梦”;或者“我为你摘下海边的星星”等等能渗人人心的语句,越清晰,越具体的的场景,越能打动人。
如果能做好这个细节,那我们的体验营销必将收获更大。
反过来,随着产品品质的逐步升级,品牌也将逐步代表品类。例如买苹果手机,我想很多人都不会去实体店体验,直接网上付款下单,因为苹果这两个字就是品质与设计的背书。所以,当提到海马的时候,别人根本不用试驾,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孩子的安睡和大空间的畅快,那我们真的大事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