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带着自家的娃和我的一个学生,在老同学王校长和慕名已久的宾老师的带领下,与她们这支有着11年助学经历的优秀队伍,前往湘西凤凰县大门山。
1
受助的这个寨子建在半山腰。沿着新修不久的水泥公路蜿蜒上行,抵达了依坡而建的寨子。鳞次栉比的房屋,黑黑的瓦片屋顶,黄色土砖的墙壁,青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乍一看,真是一个风景如画,写生的好去处。
这是一个“老人村”。
村里年富力强的人都去县城或者更远的异乡打工了,房前屋后栽瓜种菜忙碌着的多是老人。五点多钟,太阳刚刚在寨子里投射下第一缕阳光,我沿着小路在寨子里逛,一个六十多岁的妇女背着篓子上山去采茶,穿着蓝白蜡染衣服的八十来岁的老人挑着满满两桶水,一只手拿着水瓢一只手撑着菜地浇水;背上背着篮子手拿镰刀杀马草的老人的身影,在没人腰的草丛里移动;七十六岁的老爷子独自爬上房顶,头顶着太阳揭开瓦片修葺房子……
田间地头,满山坡的辣椒树栽种得齐整,仿佛用绳子丈量过长、宽间距;路边矗立的高粱规规矩矩地成站立的姿势;豆角地里的杂草一根也没有;树枝做的篱笆一丝不苟地交错;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黄澄澄的梨;主人赶着正驮着货筐在搬运砂石的马,鸡群啄食狗在小巷子里巡逻……
老人们用勤劳表示对土地的虔诚,并没有驱走贫穷。
大多数的人家的大门口,赫然挂着“凤凰县贫困户”几个大字。低矮的房子,仅仅是由四面墙壁围成一个框架,外带一个屋顶。房屋内部没有墙壁间开,根据活动区域来看,中间是厅堂,左右两侧挨着墙角摆着床铺,拉上蚊帐就成了两间“卧室”:西侧多为成年儿子儿媳的床,东侧多为父母辈的床。父母床前,是大大的柴火灶台,灶和床之间约两米左右的空地上,挂着炉火架,熏腊肉的烟和做饭菜的油烟是否会呛到床里,不得而知。
绝大多数的房屋里,两张床、一个衣柜碗柜,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就是全部的家具。进入一家上门义诊时,我险些将一个婴儿车撞倒。因为一岁不到的婴儿车混放在一堆干活的农具中,婴儿车的旁边还有一大堆废弃的塑料袋。在光线暗淡的屋子里,婴儿听到响动睁着黑溜溜的眼睛,看着我们这些陌生来客。然而,越穷越生,直到生下了男孩,女人才可以正式办结婚酒宴。
2
这支助学队伍,前期已经和寨子里的人做了充分的沟通,了解到寨子里老人多腰腿疼痛,因此带来了不少药物免费赠送。中心医院的骨科医生曾大夫与科室的护士长带领着队伍前往治疗义诊。
先天下午翻山越岭,医务人员提着药和简易检查箱,上门给腿脚不便出门的高龄老人查血压,验血糖,蹲在病人面前耐心地对腰腿进行察看。应要求,第二天在村委会坐诊。听到村里广播前来看病的老人络绎不绝,村委会的前坪排起了长队。多数老人一辈子没有出下过山,更没有去医院看过病。医生和护士汗流浃背,足足又看了一个上午。
一个三十来岁的产妇,悄悄走到我身边问:“请问可以有那B超的仪器给我检查吗?”义诊队伍不得不表示歉意。
前来就诊的许多高龄奶奶没有自己的名字。据介绍,村里人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如果是女孩,就直接叫张四妹,王五妹。
3
助学之行,不仅仅是简单的捐助,更是个让孩子成长的机会。优秀的王老师和宾老师在百忙之中,精心对活动进行了安排。
地间劳动:下午三点多,才抵达不久的孩子们冒着38度的高温,前往菜地里拔草。王校长告诉我:“这菜地的主人其实很勤劳,为了给我们的孩子体验,特意留了一大块种辣椒树的菜地,等着大家。”一帮孩子们去了娇气,排着队伍来到田间,大个的蚱蜢不时跳跃,小到小学二年级,大到高中二年级的各个小分队很快完成了自己的除草任务。
英文绘本陪读:这个活动由刘同学负责。在美国读高中的他,英语流利,提前做了绘本准备。一直参与了助学活动的他,很自然地与当地的孩子融合在一起。所有的孩子们席地而坐,围在他的身边听他讲故事。暗黑的楼板上,一束光照了下来。读书,这才是所有人的希望之光吧。
晚会:下午,几个能干的爸爸已经将带来的灯光、音响、手提、投影仪准备好了。节目和主持人都是孩子们自己报名。灯光亮了,音乐响了,村前村后的人们纷纷牵着孩子们的手来了。椅子是早就摆好的,大家排排坐,头顶上是蓝天与星星。
简陋的舞台,别开生面的晚会节目精彩,不时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晚会上的分享,让每个人收获多多。
宾老师分享的一个绘本《最想做的事》,是由美国黑人教育家卜克华盛顿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它指引着在座的每一个孩子热爱阅读,享受阅读。宾老师的儿子是麓山国际学校准高三的学子,假期里去参加了“国科大”的夏令营。又因为学习任务紧张,不能前来天门山。他将“国科大”之旅,做了一个app分享,作为学霸级别的理科生,他真诚地在APP里这样说道:有幸参加这样的夏令营,走近国科大的殿堂,今后在朝圣的路上定当伐毛洗髓。伐毛洗髓!该给在场的人多少震撼!
王老师分享的《你如何定义自己》的感人演讲,用活生生的例子告诉了每个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一切取决于自己!
分享晚会中,发言的还有当年受助的一个学生。热情、开朗的他,奔前跑后带着队伍为他的乡邻服务。住在极其简陋的屋子里:屋子为木头搭建的杂物间,楼下是猪圈,楼上的房子仅有一张床!连张木头书桌都没有。就是在这样环境里,他如今成为了中山大学的学子。是怎样的毅力,让他克服那样多困难?他对在场的孩子们说:“理解父母的辛劳,理解父母送你们上补习班的苦衷,珍惜学习的机会,假期里学会做一件家务事。”他的一言一行,是孩子们的榜样。另一个村子里在读初二的孩子,得知助学队伍过来,正在县城上课的他特意赶回来,第二天早上五点钟又赶去县城里上学。那么远的山路,是步行?坐摩托车?或者遇到汽车?全凭他的运气!
我们将捐助的东西整理好,上门送到了每个受助的孩子手中。看着孩子们欣喜地接过书本、文具,看到受资助的孩子羞涩地将自己亲自动手做的剪贴画回赠给我们的时候,大家的眼里不觉含着热泪。
归来,想起了王老师和宾老师十一年的坚持,一种不为了考核的坚持,不为了宣传的坚持,让人心底由衷地敬佩。大门山助学之行,说是助人,实是助己。
祝福大门山越来越好,祝福所有的孩子都将爱与信念,执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