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自己第二次写《如果大雪封门》读后感。第一次是自我主张,这一次则是听课后的学以致用。近期,卓老师对“小说的元素”进行了全面讲解、对《露天电影》前两个章节作了细致解析,在此试着运用学到的知识,来分析《如果大雪封门》的标题和开头。
一、标题
1、线索。它串联起过去和现在。过去:文章的第三部分,通过“我”和林慧聪的交谈,引出林慧聪在当年高考时把材料加半命题作文写成了《如果大雪封门》,结果走了题。现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林慧聪在北漂被迫即将结束时真的见到了大雪封门。
2、基调。下大雪意味着天气寒冷,这样就为故事营造了一种冷的基调。
3、悬念。大雪封门,这个较少见的场景,加上“如果”两个字,就形成了一种悬念,吸引读者去寻探究竟。
4、象征。“雪”是寒冷的象征,揭示主人公生存环境的艰难;雪是纯洁的象征,林慧聪等待大雪封门突显了他性格的单纯和灵魂的干净;雪是美好的象征,体现了林慧聪对理想的追求和浪漫的情怀。
5、反衬。用雪的洁白、美好和浪漫,反衬底层人物沉重、艰辛的生存现实,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反衬林慧聪面对生存的艰难仍然心存善良和美好。
6、美感。“如果大雪封门”在听觉上、视觉上,都有一种诗意的美感。
二、开头
宝来被打成傻子回了花街,北京的冬天就来了。
这句话非常短,体现了短篇小说的开头要“提速”这个基本原则。
句子短,但包含的内容是丰富的。
一是交待了地点、时间:北京、冬天。
二是确立了文章的基调:寒冷。
三是造成了一种悬念:宝来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被打成傻子?
冷风扒住门框往屋里吹,门后挡风的塑料布裂开细长的口子,像只冻僵的口哨,屁大的风都能把它吹响。
开头“提速”后,就进入了细致的描写阶段。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主人公居住的显然是破旧的民房。加上“屁大的风”这样有些粗俗的语言,我们可以猜出主人公是生活在底层的打工者,而“我”此时的心情,则是不满、焦躁。
“冻僵”两个字突显了寒冷。“口哨”则和后面的“鸽哨”相呼应。
行健缩在被窝里说,让它响,我就不信首都的冬天能他妈的冻死人。我就把图钉和马夹袋放下,爬上床。
这句话,体现了行健和“我”的性格特征。行健:懒惰、倔犟、粗俗。而“我”则比较被动、缺乏主见。
用马夹袋这种简易拎袋来抵御寒冷,则进一步突出了居住环境的恶劣。
风进屋里吹小口哨,风在屋外吹大口哨,
对比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展现了风之大,给人一种画面感。
我在被窝里闭上眼,看见黑色的西北风如同洪水卷过屋顶,宝来的小木凳被风拉倒,从屋顶的这头拖到那头,就算在大风里,我也能听见木凳拖地的声音,像一个胖子穿着四十一码的硬跟皮鞋从屋顶上走过。
风是看不见的,但可以通过风吹过时发出的声音、物品倒地时的状况来体现,可以通过“洪水卷过屋顶”这样的“我”的想象来体现。
“黑色的西北风”,点出了当时是晚上,也符合文章的基调,同时也反映了“我”压抑的心情。
宝来的小木凳为什么会出现在屋顶?这也形成了一个小悬念。
“胖子,四十一码,硬跟皮鞋”,这是我的想象,既突出了风的剧烈,也体现了我的压抑,同时引出了下文。
宝来被送回花街那天,我把那双万里牌皮鞋递给他爸,他爸拎着鞋对着行李袋比划一下,准确地扔进门旁的垃圾桶里:都破成了这样。
万里牌皮鞋,再也不能陪着宝来走万里;“都破成了这样”,宝来还穿着。这些隐含的内容令人唏嘘不已。
那只小木凳也是宝来的,他走后就一直留在屋顶上,被风从那头刮到这头,再刮回去。
宝来没被打伤之前,是不是坐在屋顶上仰望过星空,也用眼睛追逐过自由飞翔的鸽子?而今,只剩下那只小木凳“从那头刮到这头”。
三、小结
按照所学来分析《如果大雪封门》,果然生出许多乐趣。从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还得到了一些启发:描写环境其实不需要多么优美的词句,应该把重心放在体现时间和背景、文章的基调、人物的性格,以及承上启下,或者造成一定的悬念。
总之,环境描写是为情节发展尤其是人物塑造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