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简书365天的日更活动,到今天已经是135天了,回顾过去的这一百多天,我又一次在心里问自己,我这样每天坚持的意义是什么?
最开始加入简书,是因为自己经常有写作的欲望,有想传递的思想,想分享的感受,我需要一些和我有共同爱好的人,需要一个可以鞭策我进步,鞭策我努力的平台,至于其他的目标,如果有,应该也是很模糊的。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我只是为写而写,原来那种激情,那种不吐不快的感觉,那种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的灵感,都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日更,对于我似乎成了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一个食之无味,弃之不舍的鸡肋……
于是,日更,很多时候就成了敷衍,成了应付,成了我不假思索,信手涂鸦的胡言乱语。
这样的状态让我对自己不满,也对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我开始越来越感觉到写作好像并不适合我,因为,有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写的时候没感情,自己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说不透,我甚至都不愿意回头看看自己的文字,那么,这样写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
是要装作很努力,很自律,装作自己活得很高级,很有价值吗?
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每天两页的目标有时候都完不成,听书的内容有时候像是背景音乐,根本不入心,更不入脑,我觉得我成了一个麻木的人,我无法清楚的表达自己,看到的一些道理,也像是隔着一层玻璃,有感觉,但触摸不到本质。
我开始对自己越来越不满,我知道,关键原因在于我静不下心来读书。
我被手机吸引,一遍一遍的刷新闻,各种乱七八糟的内容低劣的所谓新闻,不知不觉占据了我很多的时间,也让我的思想被切割成各种混乱的碎片,朋友圈里五花八门的信息,唤起我头脑里各种条件反射似的反应,我的心静不下来,我的注意力集中不了,我没有耐心认真思考,没有定力去探究自己和自己身处的这个环境里,真正该琢磨的东西,我像是水面漂浮的落叶,失去了根基,也就失去了汲取营养的力量。
知道问题所在,却做不到痛下决心改变,这实在是一件让自己都觉得说不过去的事儿。
可是我知道,当一个人开始对自己有不满的时候,就是该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时候,就是该学习的时候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这样的迷乱时刻,我又一次意识到这句话的价值。
当凛冽的寒风把我隔在家里不能出门的时候,当我与人交流发现自己已经开始言语无味的时候,当我在电视和手机之间百无聊赖的时候,当我吃的自己味觉疲劳肠胃怠惰的时候,我又一次意识到,只有静下心来读书,我混沌混乱的世界才能重新打开一扇窗,我了无生气的内心才能焕发新的生机,我干涸龟裂的思想才能有活水注入……
一个人只有饥饿的时候才能品尝到食物的香甜,只有寒冷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炉火的温暖,只有寂寞的时候才知道友谊的可贵,就像我,只有思想枯竭的时候才知道书籍的价值!
读好书,读大家的书,读经历了时代和岁月磨练淘洗的经典,更能让自己接近智者的灵魂,领略洗尽铅华拂去尘埃的人生哲理,虽然,这样的哲理需要啃硬骨头似的耐心和决心,需要慢慢咀嚼,仔细回味,但读了就会受益,哪怕一句话让自己的心被打动了,一个理论对自己有指导意义,就会让自己的世界多一点星光。
读美文,读那些让人齿颊留芳,回味无穷的句子,读那些余音不绝,可以绕梁三日的美文,让它们如春风吹过枯黄的草地,枯瘦的枝条,荒芜的田野,它们让我的心如春草泛绿,如柳枝发芽,如荒芜的田野开出娇艳的花儿……
读那些动人心魄的故事,让我看懂人生百态,看到人性的光辉,让我不由自主的揪心,也不由自主的的微笑,让我在打开的书页上看到我自己,和从前看到过的却从来没有看透的人情冷暖……
读书,让我重新找回自己。
然后就知道了自己要做的事的意义。
就像我的日更,如果我敷衍,以交差的形式进行,即使我坚持了365天,甚至更长,那也只是对自己的消耗,就像是披着一件华美的外衣,但里面却是病弱的躯体,看似高贵,其实孱弱贫瘠。
如果我没有不断的输入,没有“源头活水”,我的“渠”就会混沌污浊,就会变成一沟绝望的死水,即使是清风吹过,也不会泛起半点儿涟漪,那么,坚持再久,也失去了意义!
不忘初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及时自省,及时调整,才会走的坚定,走的久远,才让坚持,有了坚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