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事—北寨山马桑与寺庙的传说(9)

      玉积殿后面隔出一部分屋子,开了独立的进出口,用作三队的生产用房。那里在读书期间曾开过面房。当初面房的设备只有压面辊这部分金属的才在外购买,其余的都由木工在现场加工制作,然后铁木结构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挂面生产线。当然动力靠人工。

      加工厂开办起来后,我和同学的经常去那里耍,边也有许多群众去看热闹。因那里可以看到从前没见过的机械,也能看见小麦变成面条的生产过程。

      那个时候娱乐活动少,但几周边有新鲜事物,大人小孩会成群结队去观看,十里八里不嫌远,凑热闹的、看希奇的、长见识的、见世面的络绎不绝。那时普遍消息闭塞,交道不发达,传媒几乎没有。这是那时少有的接触新生事物的方式,收获什么看各人的喜好。有人收获了谈资,有些特别的事情,可以吹嘘几十年;有人收获了奇技淫巧,技艺人一度高于周边人。

      面房做挂面的时候,先用大石磨把小麦磨成面粉。那石磨大约5尺过,上磨盘高两尺余,下磨盘尺多,需由八个人才能推动,我们那称为腰磨。干活的时,推磨的妇女一边说着家长里短,一边用腰腹顶着固定在盘上的4根推杆慢慢转动石磨。小麦从磨顶的进料口慢慢倒入,磨细的小麦粉就从上下石磨中间的缝隙撒出,堆集在下垫的木板上。偶尔见其用耕地的水牛来拉磨,那牛带着纸糊的眼罩的,拉着石磨一圈圈慢悠悠地围着石磨转圈。

      为了使生产出来的面条更白,最初面粉会磨得很粗。有时为了去除麦麸,磨前还要给小麦喷水使麸皮变软不易磨碎。磨出来的面粉进入叫“箩柜”的装置进行筛分,这是一个约6尺长,3尺宽,5尺高密闭的柜子。柜子里有细纱做的筛子固定在木框上,木框四周悬挂在柜顶,外边有一个带脚踏板的连杆与木框相连。当操作的人站在踏板上不断踩动脚踏板时,木框就不断撞击柜体发出“哐当哐当”的声音,细面粉就经过筛子筛到柜子底层。留在筛上的粗颗粒将重新进入石磨再加工。

      第一次筛出的面粉很白,口感也很好,随着进入石磨的次数增加,磨碎的麸皮会增多,磨出的面粉会越来越黄,口感也会变得粗糙。

      筛出的面粉过称后放到一块大案板上,加上定量的水和盐(无盐面就加碱),和匀后放入挂面机的压辊里,转动压面辊将其压成长长的面皮卷在木辊上。压面辊和卷面辊间有一个约3米长的木槽,槽面撒着干面粉,面皮从上面拖过时便粘上干面粉,卷到木辊上的面带就不会粘连。面皮从厚到薄多次挤压后,从压面辊上出来的面皮直接转入切面棍上,随着操作人员不断转动切面棍的摇把,象长布带一样的面皮变成一丝一丝面条从出面口输出。工序上的女工便用一根短竹棍挑起软软的面条,待长度适当时,用铁剪剪断,称其为一挂。旁边等待的人接过去,当手上拿有4~5挂时,就端到室外的晾晒架上晾晒。

      凉干后的面条集中收到案板上,用刀切成统一长度的段,称重后用带商标的白纸卷起,然后入库等待销售。干面的商标也是队上的一个社员用木头雕刻的,尺寸比成人手掌稍大。使用时像盖印章那样,把涂有蓝墨水的印章盖在白纸上 就制成带商标的包装纸。商标上面简单地标示着产地、重量、有盐无盐等。

      附近村民不时会来兑换成品干面,2斤小麦换1斤干面。但多数成品是队上的壮劳力挑到周边不同的地方兑换,最远覆盖周边近10公里范围。队上给挑面出去的人记工分算筹,年终和其他农活的工分统一核算。这是很累的活,一天到晚不停地走路,交易越多担子越重,挑出去1百斤,挑回来2百斤。

      经常有附近人家拿小麦换水面回去吃,那时好奇水面有水份怎么计量。有一次同学帮家里换水面,就跟去看热闹。原来换水面是按干粉计量,比如交4斤小麦,然后操作人员单独称2斤面粉出来,抓两地干粉放在边上,用于加工过程中防粘连,然后加水、加碱、和面、挤面、出面条,整个过程独立操作,真正vip待遇。

      那时对机械特别好奇,时常盯着那运转的机器半天不转眼。

      面厂有一个大簸盖,装满了回收的废品,比如晾晒过程中掉落的面条、切面时长度富余的短节和晾面杆上那段弯曲的面节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加水重新生产面条。从那簸盖经过的大人小孩都会偷偷抓几节干面,放在嘴里咀嚼,只要不过分就没人管。我也尝过,咸咸的生面粉味道,谈不上好吃不好吃。有一天发现班上的一个女生偷偷抓了一把,背着人塞进嘴里,一下改变了我以前的认知,吃生面条还有这种吃法。那时普遍吃不饱饿得快,见过吃生黄瓜、生胡豆、生碗豆、生红薯的,但这样大口吃生面还第一次。现在想来她真的饿极了。

      面厂只开了几个月,后因不符合当时政策而关闭。但整个童年仍不时有人挑着干面出来换小麦,并经常是来自不同的地方。现在想来不管那个时代,不断探索改变生活的人大有人在。不过那时要难些,胆大的私下搞点小买卖,被发现了会被处理的。守规矩的人就通过集体这个平台来实现,不担风险,所以不断出现相同或不同的集体经济组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311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339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671评论 0 34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252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253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3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40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73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66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37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039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01评论 4 32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5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5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85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97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86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从记事起我所见到的马桑都是小灌木,一丛丛一簇簇的长在山坡上。它有一个特点,就是每年从树兜上长出的枝苔都是粗壮笔直犹...
    野鹤归林阅读 81评论 0 1
  • 小时候,总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大人盼做田,小孩盼过年。做田,就是种田忙碌,大人们都希望闲暇冬日赶快过去,开春忙耕种,...
    悟空不是大圣阅读 438评论 1 2
  •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纵跨三个气候带,自然形成了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陕西的物种是丰富而朴素的。勤劳质朴的陕西...
    msmuxogura阅读 873评论 1 1
  • 张大民说过,饭里最好吃的是面。这句话有点儿意思,饭用的是广义,说的是可以被放进三餐的所有食物;面用的却是狭义,单指...
    默识先生阅读 593评论 0 0
  • 这个春节,我学会了比较利落的和面,于是我们家对面粉的需求,一下子多了起来。以往基本上都是过个节日了,需要包些饺子之...
    贪玩阅读 1,097评论 31 44